11版:激情跨越6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 闻

03版
市民之声
 
标题导航
年丰景美,瓜果飘香致富路
石头缝里长出“黄金菜”
 

返回海口晚报网

2009年7月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丰景美,瓜果飘香致富路
  有机木瓜丰收在望。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湧潭村村民在村口大榕树下打乒乓球。   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农民在采摘荷兰小青瓜。   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一条条笔直坚硬的马路,通往一个个幸福的村庄。

  绿树吐翠,花草芬芳。

  村里的大榕树下,村民聊天下棋,或拔河打球。老少和谐相处。

  这样的场景,是海口市龙华区生态文明村里最常见的画面。近年来,龙华区以“水泥工程”为抓手,修起条条大路,串起了一个个风景如画的文明生态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农舍,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遗址……文明生态村美丽的风景令人留连忘返。

  文明生态村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不仅大大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也更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如今,帮助农民发展生态经济,龙华区正在实现漂亮的破题。 

  □本报记者 史瑞丽

  

  

  万吨水泥铺起“康庄大道”

  看着平坦而洁净的水泥村道,海口市龙华区湧潭村72岁的蔡甫海老人眉眼舒展,回忆起往昔的岁月。

  “2007年以前,我们村通往外界的还都是土路。”蔡甫海老人说,以前一到下雨天,道路坑坑洼洼,村里人出门都是两脚泥。进出村子只能靠步行,买了什么东西只能靠肩挑。

  如今,记者看到,村里的水泥道路笔直坚硬,村民不时骑着摩托车、农用三轮车进出,已完全看不出任何泥泞岁月的痕迹。

  这得益于2007年龙华区区委书记陈一华提出的“实施万吨水泥工程”的计划。当时提出以“实施万吨水泥工程,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为新思路,要求区里每位处级干部起表率作用,每人为文明生态村创建筹集200吨水泥。

  随后,一车车满载水泥的卡车,开进了正在创建的各个村庄。

  “万吨水泥”工程给湧潭村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镇委书记蔡卫平告诉记者,“自从道路通了,村民都变得爱干净了,文明了。”他感慨说,如今的村民,跟两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跟外界的交流多了。他们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方式,种植以前没有种过的菜,如今的收入比以前至少翻了几倍。“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建立兰花基地,形成规模生产,并运往国外销售。”蔡书记畅谈起最近的工作计划。

  古老珠崖郡治增添新魅力

  走在龙华区的这些古老村落,仿佛就在阅读历史。民房、古路、庙宇、牌坊,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蕴含着一种文化。

  7月2日,记者走进谢王庄,这是遵谭镇一座傍珠崖郡而建的古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穿过谢王庄村口一片密密麻麻的杂草丛林,一截高5米左右用火山石垒成的“村墙”出现在记者眼前。村里的周阿姨告诉我们,这不叫“村墙”,叫做“城墙”。遵谭镇文化站的蒙美安说,这段“城墙”绵延四五公里,最高处比屋脊还要高。“这里位置很高,应该是战争期间的重要据点。”蒙美安说。

  遵谭镇坊门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传说中的“五里三进士”中的何其义便是该村弟子,至今村里还有传下来大量的坊碑和300多米的官道。典籍记载,遵谭镇的东谭村委会湧潭村,全村有18座牌坊。目前能看到的是文瑞坊、青云万里坊、贞寿坊。此外,该村还有保存完好的宋代蔡氏始祖墓地。

  据专家初步考证,遵谭镇东谭村委会的坊门、湧潭、卜创、谢王等村,是古时珠崖郡治所在地,古文化底蕴非常丰富。

  2002年以来,海口市、龙华区及新坡镇政府将“闹军坡”活动提升为“冼夫人文化节”,文化节不仅将民间民俗节庆活动纳入了规范管理的轨道,初步形成了海南民俗文化的品牌,同时也启动了新坡大开发的序幕。“南有观世音,北有冼夫人”,这是新坡镇镇委书记林劲松致力要打造的品牌效应。“我们镇要以冼夫人这张名片,发展新坡镇为海南旅游名镇。”林劲松说。

  如何把古村创建成文明生态村,龙华区区委、区政府非常慎重,一方面要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这里珍贵的历史资源。为此,龙华区请来了历史、规划方面的专家,对辖区内的古村落进行科学的规划,挖掘这些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具有特色的古文化村落观光旅游点。 

  陈一华书记提出,我们创建文明生态村,就是要把自然环境同我们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充分挖掘本土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好好地利用和发挥这些具有传统特色的古文物的作用。

  发展生态经济富了农民

  高温酷暑,大叠村的龙浩生态农业示范园内,村民阿淑嫂正在细心的护理菜苗。

  阿淑嫂告诉记者,她是几个月前才到这里的,在这里工作比她以前种植甘蔗、黑豆的收入要高出好几倍。

  2007年,沈建太来到龙华区大叠村,这位商人看中了这块保留着原始农耕方式的土地,他向村民租地搞生态农业示范园,从事的正是有机种植。村民对这种新型农业模式由怀疑,到接受、学习,正不断改变着。以前村民种植甘蔗等传统作物,每天收入10元左右,现在生态园里工作,每天35-60元。发展生态经济带来的收益,让在这里打工的村民看到了希望,也尝到了甜头,村里也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龙华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李世高说,文明生态村创建有三个内涵,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其中,发展生态经济就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核心。在发展生态经济生产中,要注意保护环境资源,又要提高农民收入。

  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之前,由于缺水,老百姓只能种植甘蔗、芝麻、苜蓿、黑豆等耐旱的传统作物,收入很低。李世高介绍,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实行坡地“打井、治坡”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比如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等。通过调查,目前农民收入亩产值是过去的10倍以上。比如儒林村以前种植甘蔗亩产值年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种植了2000多亩茄子,亩产值达1万元;1000多亩的辣椒,亩产值达6000-8000元。

  李世高说,龙华区现在计划通过发展橄榄业,通过新技术来增加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还要发展以橄榄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相信再过两三年,我们的农业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李世高说。

  相关链接:

  目前,龙华全区已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村庄231个,占全区自然村总数75%。今年要在巩固提高原来创建村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着重抓好龙桥镇永东、龙泉镇国扬及占符、遵谭镇咸东及咸谅、新坡镇文山等村庄的创建。全区重点抓好80个村庄创建,其中:城西镇5个、龙桥镇16个、龙泉镇25个、新坡镇11个、遵谭镇23个。全区创建精品村30个,其中:城西镇3个、龙桥镇6个、龙泉镇9个、新坡镇6个、遵谭镇6个。同时,抓好龙桥镇和新坡镇等2个文明生态镇建设。

  各镇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创建重点,着重打造一批精品村;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瓜菜、水果、花卉、热带经济作物等优势产业,努力打造一批绿色品牌,创出一批“绿色循环农业基地”、“科技示范基地”、“信息发展示范村”等。

  (史瑞丽 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 闻
   03版:市民之声
   04版:现场新闻/社区鲜闻
   05版:国内新闻·聚焦
   06版:国际新闻/经济新闻
   07版:体育新闻·综合
   08版:海南地产
   09版:激情跨越60年
   10版:激情跨越60年
   11版:激情跨越60年
   12版:激情跨越60年
   13版:激情跨越60年
   14版:激情跨越60年
   15版:激情跨越60年
   16版:激情跨越60年
年丰景美,瓜果飘香致富路
石头缝里长出“黄金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