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今日热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要 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她或将与大学失之交臂
体罚,为何屡禁不止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2年7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罚,为何屡禁不止
  ▲一学生因迟到被罚待在教室外面。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日前,海南省定安县一所中学的班主任老师,因酒后体罚学生,不仅被学校批评教育,更做出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向学生和家长道歉并支付了医院的检查费用。或许这位老师只是酒后的一时冲动,但他的体罚却令学生“一直不肯再去上学,每天待在家里”。联合国儿童暴力全球调研项目对我国的调查数据表明,69.8%的人曾在小学阶段受到过家长或老师的体罚,在初中阶段受到体罚的比例为31%。在我国,“严师出高徒”的说法流传已久,但在法制日趋健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体罚学生这一做法是否还被人们所接受呢?

  □本报记者 邓宇

  ■抽样调查  六成学生曾被体罚

  纵观世界各国,对体罚看法各有不同。有些欧洲国家禁止一切形式的体罚,有些国家则允许父母进行轻微体罚。在中国古代,家长对子女有惩罚权,管教致死亦可免责。据《大清律例》载:子孙违反教令,祖父母、父母有惩治卑幼之权,直至处死,而晚辈对长辈则不得行使自卫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法制法规的不断健全,体罚这一形式早已不被提倡和保护。但“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等言论仍在民间流传甚广,体罚依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公众眼前。

  据海南大学学生的调查样本显示,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体罚都十分普遍。调查数据显示:有60%以上的人受过体罚,57.8%的人受过父母体罚,66.4%的人受过老师体罚。

  很多曾被体罚的受访者表示,记忆最深刻的老师中,曾给予自身体罚的“凶老师”占据了一席之地。对此,他们的说法是,体罚除带来短暂的肉体上的疼痛外,更多是精神上难以遗忘的屈辱。

  体罚或许是老师一时的行为,却有可能带给学生一生的影响。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教师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变相体罚 如今比较常见

  体罚是指通过对身体进行惩罚,而企图达到教育训练目的的手段。而从记者的调查中,受访者透露的体罚的类型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包括罚站、罚抄写、罚跑步、打手心、打屁股、打大腿、打脚心、罚跪、罚蹲等等。

  “以上的行为,其实包括了体罚与变相体罚。”我省知名心理咨询师程毅君说,如今变相体罚被一些教育工作者广泛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比如“罚抄写、罚值日、罚钱、逐出教室、辱骂学生或讽刺挖苦学生等”,这些都应该归纳为变相体罚。她特别指出,“变相体罚同样会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心灵”。

  孩子即将升入初中的黄先生说,他常常听儿子说今天老师又罚谁了。据他所知,现在的小学中罚站、罚抄课文、罚打扫卫生的现象比较常见。

  在椰树矿泉水厂工作的杨女士在采访中说,大多数女孩子相对男孩子来说理科成绩较差,她在上初中时常常就被数学老师骂“猪”、“蠢猪”、“笨蛋”,这一直令她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令她在上学期间变得越来越内向。据杨女士回忆说,这种内向的性格,一直到她参加工作后才逐渐有所转变。

  海南师范大学的杨同学说,中学期间他经常迟到,班主任老师每次都会罚他打扫全班的卫生。而因为与同学关系好,每次被罚都有大群同学帮忙打扫,因此杨同学再也不把迟到当作一回事,甚至发展到连班主任讲课都不认真听。

  调查中记者留意到,很多年轻的受访者都流露出一个信号,对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老师具有抗拒心理。

  ■家长态度 对体罚褒贬不一

  老师对孩子体罚或变相体罚,家长们一无所觉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体罚现象不触碰家长心理底线的情况下,家长们一般都会“忍气吞声”或“暂不理会”。

  海南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也显示,即便老师体罚造成学生身体和精神上一定伤害,近60%的父母知道后,会采取默认态度,其中“支持老师体罚,认为起到了教育作用”和“反对老师体罚,但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比例为54.3%,“赞成体罚,并对所犯错误再次体罚”的比例为4.3%,而“到学校讨说法”的只有28.4%。

  纵观调查的情况,“反对体罚”、“赞成体罚”与“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家长约各占三分之一。其中,体罚的支持者普遍认为并强调,体罚对于学校纪律和秩序有正面影响。即便研究表明体罚确实有负面影响,但支持者坚持认为体罚的威慑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这是媒体对“中国狼爸”萧百佑教育方法的总结。“12岁以前,体罚是必须的、可行的,因为他还没形成完整的价值观。”这是萧百佑的原话。在记者的采访中,有部分家长同样认为“在孩子懂事之前,适当的体罚,可以更好地教导孩子”。

  网友“广东小屁民”就告诉记者:“不反对体罚,但肯定不是把小孩子弄得遍体鳞伤,体罚应该是一种威慑,一种对于小孩子错误行为的纠正,就像法律对于社会的威慑一样,我觉得并无不可,周围也遇到过这种小孩子,实在是不听话,如果你只用语言教育来纠正他的错误,一点作用都没有。”

  加拿大曾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调查人的年龄介于15岁至64岁之间,曾被体罚的受访者中有21%的人患上焦虑症、70%的人患上抑郁症、13%的人酗酒、17%的人嗜毒。

  ■远离体罚

  根源在制度健全

  据悉,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在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0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均指出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应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样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尽管保护儿童或未成年人不受体罚的规定已有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体罚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之中。网友“在那菊花盛开的地方”在接受采访时就尖锐地指出:“体罚的根源仍在于教育制度及法制的不健全,在于违法成本非常低。”

  “老师打学生,毕竟还是少数,请不要以偏概全,本人就很痛恨对学生实行体罚的同行。”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老师就表示,他从来不打学生,学生犯错误时进行惩戒,会事先得到学生同意。惩戒手段比如罚迟到的学生唱一首歌、说一个笑话或者写一篇感想等等。和学生谈话的时候要字斟句酌,免得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市民之声
   05版:专版
   06版:都市新闻·综合/都市新闻·关注
   07版:国内新闻·综合
   08版:美食煮意
   09版:今日热读
   10版:经济新闻·综合
   11版:汽车周刊·行情
   12版:国际新闻·综合/文娱新闻·综合
   13版:鏖战伦敦·观天下
   14版:汽车周刊
   16版:鏖战伦敦·中国龙
她或将与大学失之交臂
体罚,为何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