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副刊·博阅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副刊·博
李茂林:
艺术是孤独的幸福
淘气包必备
最强武装之殇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4年9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强武装之殇
———评《苏联军队的瓦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威廉·奥多姆。
  书名:《苏联军队的瓦解》   作者:(美)威廉·奥多姆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苏联武装力量曾被誉为不可战胜的伟大之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它与500多万纳粹军队浴血奋战,为二战的结束立下了不朽功勋。可就是这样一支强大之师,却在没有侵略、没有战争、没有对手的情况下顷刻间瓦解。

  出版前言

  苏联对于美国的威胁始终存在,直到苏联解体,而奥多姆作为一个美国将军,也正是从美国专家的立场一点点剖析苏军瓦解的过程

  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的威廉·奥多姆,以军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分析了苏联军队的兴衰,1998年他撰写的《苏联军队的瓦解》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两年后,这本书由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书名是《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但是这本书在当时是内部发行,更多的是作为全军学习的内部资料。

  14年后,这本书在中国公开出版发行。今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重新引进并组织翻译出版了这本书,书名定为《苏联军队的瓦解》。此书的出版在国内引发关注,正如书的封面所写,本书的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但其揭示的经验教训却值得我们深刻警醒。

  1985年时,苏军是世界第一大武装,在很多人眼中,它也是最强的。近600万现役军人,2500万后备军,能用火炮发射核弹头,在大多数武器储备上占压倒优势。 

  但,巨无霸的底盘此时已发生松动,为全球争霸,苏军年消耗国民产出的20%至40%,而美军只有8%,考虑到双方经济总量的差距,这让苏联备感压力山大———“二战”后建立的军工体系设备老化,被信息时代远远甩下,尤为麻烦的是,阿富汗战争让“纸老虎”马脚尽露,苏军组织僵化、纪律涣散、战术落伍等问题统统爆发了出来。    

  改革军队,从高层到基层,已成共识。只是谁也没料到,这一改却将它送上不归路。

  因为,改革需要资源,与中国改革面向市场经济不同,戈尔巴乔夫把目光投向外交领域。    

  一般来说,改革的资源准备至少要包括四点:一是个人威信,二是外部环境,三是资金,四是干部队伍。    

  在前三点上,戈尔巴乔夫如偿所愿,很快,他不再是原来那个靠搞农业上台的小官僚,而是世界政坛的明星,自列宁后,还没有哪位苏联领导人国际影响这么好,他的手下们将信将疑,却不得不对他效忠。由于成功说服西方放弃敌对态度,为裁军争取到了足够的空间,而允许两德统一,苏联也得到了大量外资投入的回报。

  但,戈尔巴乔夫还是失败了。因为他过于低估了“改革军队”的难度,他希望用外交争取的那点战略资源来做这么大的改变,无疑是“小马拉大车”。他事先没意识到,苏军对社会的绑架程度是如此之深。

  苏军指导思想带有“末世论”色彩,即经过一场战争,人类将彻底清算此岸的一切罪恶,从此跨入新时代。在这种建军思想左右下,苏联其实是一个长期军事动员中的社会。换言之,改革苏军,其实是要对苏联社会进行一次整体性改革,靠外交获得的那点资源,只能勉强维持局面。    

  1987年5月28日,西德19岁飞行爱好者鲁斯特驾驶一架小型民用飞机穿越苏联800公里领空,在红场成功降落,这给苏军带来毁灭性打击。    

  戈尔巴乔夫在西方盟友和苏联人民面前颜面扫地,他最后的资源基础也动摇了,震怒的他与军方矛盾彻底激化,然而,他没有干部储备,没有军事知识,不了解军方家底,除了罢免几个“替罪羊”,他又有什么办法把军队改革深化下去呢?   

  第一大军队神话破灭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陈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民 生·民声
   05版:都 市·动态
   06版:国内新闻·热点
   07版:国际新闻·热点
   08版:美食煮意
   09版:今日热读
   10版:经 济·综合
   11版:体育新闻·综合
   12版:广 告
   13版:副刊·史记
   14版:副刊·博阅
   15版:汽车周刊·资讯
   16版:文娱新闻·综合
副刊·博
李茂林:
艺术是孤独的幸福
淘气包必备
最强武装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