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中国生活记忆
无终仙境
琼台书院:
出土楹联的释义谜团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4年11月7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琼台书院:
出土楹联的释义谜团
琼台书院
奎星楼一楼殿堂里琼台书院创建人焦映汉雕像。

  真实历史篇章中,存在争议说法的事物数不胜数。海南历史上第一所府立书院———琼台书院的一位掌教,在清朝所书一副楹联,于改革开放后,随出土石柱重新面世。对联中的两个关键词,十年前就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只不过,一种广为人知,一种鲜为人知。而四年前出版的书籍中,对此又有了新说。那么,谁对谁错?

  ■ 本报记者 彭桐 文/图

  出土楹联

  成墨宝文物

  A

  琼台书院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中山北路,是清代琼州最高学府,也是海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琼台是琼州府的别称,也是琼籍大学士丘濬(文庄)的别号。以“琼台”命名书院,既体现它是府立书院,又着意纪念琼籍乡贤丘文庄。

  1979年改革开放时,琼台书院(当时名称为广东琼台师范学校)开始大兴土木,兴建校舍。就在建房挖地基时,长约2米的两根石柱重见天日。随即被重新竖立在书院天井里,成为墨宝文物。

  石柱上刻一副楹联———“法三台以开基为国储材广罗英俊 经百年而再造向离乘运大启文明”。上下联分别有较小的一行脚注———清道光元年辛已春二月重建书院落成;掌教定安 莫绍德题并书。

  历经风雨沧桑,该联至今仍挺立在琼台书院主楼奎星楼正门前,在老树、绿瓦、红廊、白墙映衬下,它在整个书院众多古今楹联中最为醒目。

  正是这副对联引起史学家们打起笔墨仗。上联的“法”被公认为“效法”、“仿效”之意,其它字、词也均好理解,就是上联中的“三台”和下联中的“向离”,让南来北往的游客们费解,专家们明争暗斗的释疑之战至今不息。

  两种楹联

  解读的碰撞

  B

  海南本土诗人周济夫,在文史方面校点、注释、札记等著述较多。他在2004年10月31日海南媒体上刊登的《“三台”与“向离”试解》一文中称,莫绍德这副对联中的“法三台以开基”,是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雷琼观察使王锦撰《添设琼台书院斋舍经费碑记》中的“琼有三台,象三台也”引申而出。

  该文对于“三台”作了解释,认为是指“道台衙门、府台衙门和琼台书院的三台并立,联想到星官的三台,再联系到朝廷的三公,从而期待琼台书院能振起文运,培养出可位列三公的杰出人才”。

  文中解释“向离”,则从《易经》八卦出发,认为“‘离’卦既象征火,火者热也,所以又为南方之卦,海南地属南方,自然可以说‘向离’了”。此外,从上举八卦到六十四卦中,“离”卦又象征日月,同样是光明的吉象,预兆着好运,“那么‘大启文明’便不是空话”。

  原琼山文史组组长陈圣育翻阅了大量相关史书,认为“三台”应指三位道台,即焦映汉、德明和费丙章,他们分别在1705年筹建书院建立奎星亭、1752年修建奎星楼和1819年重修奎星楼,是兴办琼台书院的贡献者。

  陈圣育认为周济夫对“三台”解释不够准确,对“向离”解释更是牵强附会,于是便在看报当晚写下了《我对“三台”与“向离”之管见———向周济夫讨教》一稿。

  C

  名联选注

  别立新说

  记者查阅清朝至建省前众多写琼台书院的相关书籍,虽然都提到莫绍德的那副楹联,但无一对该联作出注解。访问多人,也一律摇头弄不明白“三台”与“向离”,倒是由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主编,于2010年出版的《读一点海南》,在名联选注一章里,专门对此联作出详细注释。其解读的含义不同于周、陈之说。

  该书收录了莫绍德的个人简介和这副名联,称琼台书院今已成为与五公祠齐名的重要胜迹。解释“三台”为:《五经异义》载:“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虫。”解释“向离乘运”为:离,指日月;运,运数,命运,这里指自然规律。向离乘运,依循日有星辰的运行,趁着造化赋予的机遇。

  书籍和报纸公开发行,但两种观点一对照,读者不知信谁的好。陈圣育的说法虽在小圈子有些感应,但一直没得到媒介广泛传播,似乎“太民间”,也让人心底打上问号。

  D

  长埋楹联

  之谜待解

  史载,浙江籍进士费丙章受钦命任分巡雷琼兵备道(即道台)来琼,重建琼台书院。费还亲自撰写《重建琼台书院碑记》一文,纪事立碑,竖立于书院。翌年,费晋升,离琼返京。除了他和此前的焦映汉、德明,其他道台同奎星楼没有什么关系。

  据叶风著《琼台书声三百春》(1705-2004)称,就在费丙章离琼这年,定安县进士莫绍德任琼台掌教,由于书院重修,面貌全新,心情愉悦,他拟就了那副名联。他是以楷体自书,镌刻石柱上。由于史料在“文革”时损毁而欠缺,至今众多史家也不知什么原因,镌刻他的对联的石柱一直长埋地下。

  很多清晰的事物已深深地沉浸在一段历史中。回望那块令无数人肃然起敬的“琼台书院”的牌匾,感受它当年的耀眼辉煌,惊叹它从未中断的琅琅书声。惟一遗憾莫绍德楹联深埋之谜至今未解,联中的“三台”和“向离”也许在将来还有更多不同的解释。哪种解释最符合他的本意?也许只有问他本人了。

  相关链接

  道台

  别称“道员”、“观察”。明清时期地方官员的一种称呼。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台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作为布、按副使者,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乾隆、嘉庆时,其权势日益加重,以至有人视道台为省(巡抚、总督)下,府(知府)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实际上道台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莫绍德

  字衣堂,清代定安县人,出身仕宦之家,书香门第,幼受庭训,贯通经史。乾隆末年中举,嘉庆年间进士及第,后补殿试,初授县令,后升员外郎。工诗词,尤其善于辨别钟鼎碑刻。晚年回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道光元年作琼台掌教(担任教学和院务工作,是书院负责人,也称山长,校史有记录的第11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民生
   05版:都市
   06版:副刊
   07版:国内新闻
   08版:国际新闻
   09版:今日热读
   10版:经济
   11版:国际新闻
   12版:副刊
   13版:体育新闻
   14版:文娱新闻
   15版:家居饰界
   16版:体育新闻
中国生活记忆
无终仙境
琼台书院:
出土楹联的释义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