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海口新发现
15例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
我省注射器
吸毒传播得到控制
“六尺巷”:让出的不仅仅是“六尺”
大美海口 有奖征集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4年12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尺巷”:让出的不仅仅是“六尺”

  ——— 海口学习型社会建设 之十四

  (总第53期)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因时间久远而争执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让一步。由于牵扯到了朝廷尚书大人,县衙和旁人都不愿意沾惹是非,这边县衙迟迟不断案,那边纠纷却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于是,家人飞书京城,希望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并且“摆平”吴家。张英阅过来信,提笔写就一首诗,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命人将信快速带回老家。张家人阅罢,明白其中邻里谦让和谐之意,便立即将自家围墙拆让三尺。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的让出了三尺宅地。两家之间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两家的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寄希望在海口的大街小巷和“官场”里能寻找到当年张英的清廉美德和张吴两家当年礼让与和睦的流风。“六尺巷”让出的不仅仅是“六尺”,而是人们心灵和品格的宽度,这个宽度已经远远超过其意义的本身,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对当今的社会文明与法治建设、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做人与为官,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 围巾

  A

  做人的启示

  清朝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旧传》中这样描绘张英:三藩叛乱时,“一时典诰之文,皆出公手”。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一生勤勉,才学出众,被世人称誉。作为封建官吏能将权力用于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确实难能可贵。张英身为一朝宰辅,却不恃权压邻,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故事中,张英的包容忍让、平等待人、宽厚善良是人性中的真善美,是一种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的气度,是一种心胸开阔、谦恭礼让的智慧。厚道大度的人,心底无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心灵清澈而见底。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中的《立品篇》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张英的宽容、旷达与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六尺巷虽然只有一百多米,但至今依然带给人们长久的思索和启示。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浮躁中苦苦挣扎,当一些人争长论短、争权夺势,在虚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时候,“六尺巷”带来的是触及灵魂的感动。

  B

  为官的启示

  张英的其言其行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清廉为官是张英一生的秉持,并以此教化后人。据《桐城县志》记载,张英次子张廷玉为康熙朝进士,居官五十多年,历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张廷玉长子和次子亦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家学渊源,善益子孙。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

  自古至今,人们最注重的就是为官者德才兼备。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应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始终心存敬畏、慎独慎微,才能不辱使命。领导干部如何立身做人,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关系为政用权、事业发展的重大考验。立身需以德为本,从政需以民为基,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不仅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对身边群众、社会风气也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积极引领;领导干部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才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领导干部更应该学会与人为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人、打动人,凝聚齐心协力干事业的强大合力,形成协调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C

  和谐的启示

  几百年来,后人都称赞张英的高尚品格,“懿美流芳”就是给他的最高褒奖。后人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开发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雕刻在了石碑上,同时也镌刻在了今人的心里。

  “人家敬我一尺,我要敬人一丈”。这是桐城的古语,反应的就是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心态与胸怀。张家先行退让,立即得到了吴家的积极响应,双方的合作铸就了今天的美谈。合作是相互的,和谐也是相互的,单方有意无法合作,正所谓孤掌向空也不成鸣,如果人家敬你一尺,你却无动于衷,反而自以为是或心安理得,甚至还嫌人家敬的不够,那就是缺乏必要的谦让与合作,社会的和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据《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甲”。邻里关系作为乡土社会的地缘关系,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网络时代,家家户户搬进了社区,其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社区主要是由陌生人构成,邻里关系变成了形式上的靠近或地理上的靠近。但实际上住户之间心理上谈不上亲近,能互动的就更少了。我们在建小区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让人们去住,没有更多考虑让人们能融合在一起,缺少互动的环境和动力,我们对于“六尺巷”的守望,近乎于“远亲不如近邻”的渴求。

  D

  法治的启示

  一是遇事不能走极端。人与人之间发生纠纷和矛盾是难免的,即使贵如宰相之家,也要与平民打官司争地基。正如一句外国名言所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正因为人不是天使,纠纷和矛盾总是难免要发生的。但关键是要有对待纠纷的正确态度。故事中,张英的老家亲戚未在第一时间想到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而是希望利用张英的权力来改变天秤的砝码,但好在张宰相为人明白,做事清廉,并未发生大众想象中的以权压法,以势凌人。而吴家也没有发生“一哭二闹三上吊”以及赴京告状等极端之举。

  二是权利需要争取。要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吴家面对自己的权益可能被侵犯,不管对手是怎样强大和可怕,也敢于依法抗争。因为权利本身是脆弱的,由于权利界限的不明,行使权利时的冲突以及一方有意无意的侵犯等原因,侵权行为是经常发生的。侵权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侵权行为的无原则容忍与退让。几百年前,西方法哲耶林大声疾呼“权利从放弃准备斗争的瞬间也放弃了他自身”,仍然是警醒世人的良言。

  三是维权必须有度。维护权利必须依法进行,按照程序,拒绝缺失理性的无限纠缠。在故事中,吴张二家面对纠纷,都未采取无理纠缠的方法,而是走相应的司法程序。在现代社会,更应树立法治观念,权利的维护必然与法治相联系,与程序相结合,即所谓走法治的途径解决纠纷。维护权利决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决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是要在规则中行事。遵守法律和规则,既是对人们的约束,更是对人们的保护。任何纠纷,都有发生之时,也应有结束之日,结束的标准就是法律的判断。一断于法,是维权之度的关键所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都市·现场
   06版:民生·关注
   07版:国内新闻·综合
   08版:今日热读
   09版:尚游周刊
   10版:经济·热点
   11版:国际新闻·综合
   12版:体育新闻·综合
   13版:副刊·闲情
   14版:副刊·博阅
   15版:文娱新闻·综合
   16版:海南地产
海口新发现
15例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
我省注射器
吸毒传播得到控制
“六尺巷”:让出的不仅仅是“六尺”
大美海口 有奖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