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副刊·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 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刘备不是传说
成长在李光耀时代
“大师傅”周祖贵的另类收藏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5年5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长在李光耀时代

  李慧敏 著

  小学毕业了,你以为分流就停止了吗?不,还早着呢。

  小学毕业考同样按会考成绩对升上初中的学生进行分流,由于后来取消了培养精英的“特别源流”,现在成绩顶呱呱的就进入优秀学校四年制“快捷源流”,中等的就被分配到普通学校的“快捷源流”,更逊色的那些则被编入五年制的“普通源流”,而普通源流还细分“学术”和“工艺”课程,那些书读不好的“准文盲”就被编入后者。

  教育界的兖兖诸公对分流的狂热不止于此。在初中二年级,学生还必须按照能力和成绩被分配到文科、纯理科或是综合理科源流。能够进入纯理科的多数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因此纯理科又被认为是培养精英的课程。

  整个分流制度也贯彻了新加坡模式一贯的思维:聪明人能得到最好的资源,获得很好的栽培。最不聪明的那些,政府通过各种鉴别方式早早已把你淘汰,替你选择你该走的道路。而且这也应该是新加坡政府热衷的思维方式,似乎非得要用很复杂的分类法把学生和国民分等级才能进行管理。

  我怀疑,一旦没有办法区分,整个人才选拔体制甚至教育制度就要崩溃。

  像刚才提到的,把学生归类的用意原本是要因材施教,让不同能力的学生按照能力学习。虽然,这个教育举措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执行出来后,社会无可避免地戴上了有色眼镜看待不同的源流,也间接造成了社会的阶级化。

  更关键的是,一旦进入了某一个源流,日后想要转换跑道的话,文科和综合理科源流的学生选择范围就明显受到局限。

  初中和高中是让学生们打下良好基础,让他们吸收不同方面的知识,是鼓励他们对周遭事物感到好奇的阶段。

  科系分流看起来是提早培养专才,但实际上却是过早缩小学生们的知识面,让他们视野变得很狭隘。不少学生为了考取好成绩,一般会避开较难考获“特优”成绩的文学科目,所以目前英文文学课程乏人问津。

  经常听到有人批评新加坡社会缺乏人文气息,没有广度也未必有深度,这其实也是教育上的操之过急所致。

  一位加拿大朋友本来对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赞赏有加,原本希望把孩子送到学费低廉的本地学校就读,但仔细研究了整个学制的逻辑后,不认为自己的孩子能适应新加坡的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她不希望由学校来决定孩子该念的是“普通”还是“基础”学科。

  她告诉我:“孩子不会,就要想办法好好教他,而不是开一条简单的路避开问题。况且,这些选择将影响他往后的升学道路,我那个顽皮不成熟的孩子一定会分配到最糟糕的班级,我不希望他自卑地过完整个童年。”

  我周围一些朋友都成了爸爸妈妈了,他们对教育制度也是批评不休。然而大家毕竟都是在同样一个制度下成长,所以长大后仍忠诚地延续着我们教育的传统,给孩子请家教,甚至向公司请假陪孩子复习考试。

  他们到书店不是买课外读物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而是选购一本一本的辅助作业,抓紧时间让孩子做课外作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晚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专 题
   05版:区镇新闻
   06版:都 市·动态
   07版:民 生·服务
   08版:广 告
   09版:今日热读
   10版:经 济·综合
   11版:国内新闻·综合
   12版:国际新闻·综合
   13版:体育新闻·综合
   14版:副刊·文化
   15版:文娱新闻·综合
   16版:广 告
刘备不是传说
成长在李光耀时代
“大师傅”周祖贵的另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