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打造共治共享绿色发展生态圈
论坛代表体验 海口优良生态
央视主持人王洲 点赞海口生态文明
把生态价值变现 让生态红利共享
海口固投增速缘何持续领跑全省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 年会市长热点对话举行
于细微处触摸城市幸福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长热点对话”探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打造共治共享绿色发展生态圈
骑行爱好者畅游海口演丰镇的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 本报记者 石中华 摄

    □本报记者 光明 罗津

    作为城市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一个城市的市长,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理念及具体推行举措,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

    12月18日上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市长热点对话活动举行。对话主办城市海口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倪强,主宾城市广东省惠州市市长麦教猛,湖北省十堰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傅继成,与特邀嘉宾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万本太,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王毅,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何巧女参加活动。3个城市的市长及知名专家、企业家,来共同探讨“绿色发展,智慧生态”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绿色空间

    红线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在海口东海岸,有一片“海上森林”摇曳于清波之上,那里水鸟翔集、游鱼穿梭,如诗如画。它,就是著名的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寨港曾经遭遇过创伤,但在海南人民的齐心努力和精心管护下重新恢复了美景。

    倪强在对话活动中分享了海口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他介绍说,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1980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36年了,海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对东寨港红树林的保护都高度关注、极为重视。可以说,正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帮助下,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才取得了如今这般卓著的成效和丰硕的成果。

    海口在东寨港红树林的保护工作中,科学编制规划。完成了《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加强保护区周边镇区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及衔接,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

    加强生态立法保护。2014年3月,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将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铁腕治理重点污染源。从2013年8月开始,全面实施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增加红树林面积4500多亩,年均增长1.75%,高于全国1%的平均增速;发展生态旅游。目前,保护区1公里范围内14个村委会134个村民小组群众基本都吃起了“旅游饭”,村民收入翻了2.2倍。

    东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既是惠州、东莞等地的主要饮用水源,也是对香港供水的主要来源。

    麦教猛介绍,东江是惠州的母亲河、生命水。保护好东江,惠州义不容辞。该市在财政投入和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全力保障。如坚持每年投入20亿元种树、20亿元治水。将水质保护工作上升到立法层面,出台实施该市首部地方性法规《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为一条江,立一部法,倾尽全力,护一江清碧,真正体现出了惠州这座城市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

    为了守住丹江口水库的生态红线,十堰市做了许多的工作。

    傅继成介绍,十堰市在管理上,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在机制上,十堰市积极探索“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体制机制,调整成立了高规格的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在强化考核导向上。建立了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加大生态文明考核比重;引进市场机制上,探索建立环境治理第三方营运机制,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96.5%。同时,探索资源资产生态价值研究和评估,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

    绿色经济

    规划先行引领产业转型

    海口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口最大的优势,也是海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规划先行至关重要。

    倪强介绍,海南是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省份,海口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省域“多规合一”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全省一盘棋”、“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整体部署,坚持生态立市。用生态引领规划、规划引领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双导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改革。

    海口市确保“一张蓝图能落地”。摸清家底,统筹优化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和保护边界。建立了发展和管控指标落地、指标和蓝图坐标对应的“一张蓝图”;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理顺“条”与“块”的关系,建立“分级分区分类”的空间规划管控体系;确保“一张蓝图管到位”。将“多规合一”的成果服务于行政审批改革,启动“多规合一”海口总体规划管理办法等地方人大立法,建立健全“编、审、管、监”分离的管理机制。

    目前,海口已形成《海口市总体规划(空间类 2015-2030年)》等成果,集约节约各类建设用地约20平方公里;在“多规合一”的引领下,在海口高新园区积极推行“极简审批”,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得到了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的肯定。

    “十二五”期间,惠州经济保持年均12%的快速增长,全市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优良水平,尤其是“惠州蓝”享誉全国,其绿色发展经验得到充分肯定。

    麦教猛介绍,惠州市在全国较早制定实施低碳生态规划,以“碳规”为引领,大力推动“多规合一”,保障和发展和保护目标的一致性,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该市构建系统性绿色规划体系,把绿色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编制。不断完善多层次自然资源资产规划体系,细化保护目标和措施,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

    近年来,十堰市坚持把生态规划作为管总规划,高标准制定《十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等系列规划,并将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紧密衔接,不断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傅继成介绍,十堰市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标;廓清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坚持生态引领、规划先行,把十堰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区、全域风景区和全域水源区进行谋篇布局,先后实施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重大规划研究;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举措。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严守生态红线,统筹各类空间开发。十堰正在向一个环境优美、要素富集、创新开放、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迈进。

    智慧科技

    创新驱动支撑生态建设

    潼湖生态智慧区拥有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是惠州市继环大亚湾新区之后规划建设的第二个重大区域发展平台,被定位为惠州发展的“绿色引擎”。

    麦教猛分享了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建设经验。他介绍,惠州市争把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广东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实践区、珠三角创新要素集聚区和惠州智慧城市引领区。

    他们在顶层设计上突出生态优先。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智慧区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智慧区上升为省的发展战略,强化海绵城市、弹性城市等现代理念,通过创新要素的高度聚集、高端聚集,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区;在选商引智上突出智慧引领。注重引入智慧信息、创新创意、金融商贸以及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目前,思科科学城、华大基因惠州基地等一大批高端智慧产业项目已签约落户,总投资约1500亿元。

    海口结合自己城市的特色,在智慧生态建设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倪强介绍,从去年开始,海口采取“PPP(公私合营)+EPC(总承包)+跟踪审计+全程监管”的模式,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前,金牛湖等5个水体水质达到标准要求,鸭尾溪等5个水体基本消除黑臭。

    海口的做法是,跟踪审计,审计部门提前介入,监督关口前移,变事后审计为项目全过程审计监督;全程监管,市政府聘请专家团队,参与监督整个PPP项目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实施效果等环节;第三方评估验收,政府部门对治理效果进行考核,再根据治理情况和效果支付相应费用,确保水环境治理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下一步,海口还要遵循既定的整治原则和思路,全面系统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生态修复,逐步恢复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城市水体的标本兼治。

    以人为本

    全民行动打造共治共享生态圈

    自2015年开展“双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双创”已成为统筹海口全局性工作的总引擎,不仅增强了全市广大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获得感,而且也极大地增强了海口的特区自信、省会自信和发展自信。

    倪强介绍,自去年7月启动“双创”工作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口的“双创”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双创”迅速刷新了一座城,实现了经济建设、市容市貌、群众观念、干部作风、市民素质、社会治安“六个明显变化”。

    倪强说,让他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双创”让干部作风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靠前指挥,现场调研、一线办公,在全市干部队伍中极力倡导并形成了“5+2、白加黑”“钉钉子”“马上就办”“拍拍看”的“四种精神”和“大海胸襟、椰树风骨、三角梅品格”的“三种特质”。干部作风的转变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今年1-11月,海口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9亿元,同比增长22.3%,总量和增速均列全省第一,全年增速将继续名列全国35个大城市的前列。

    二是“双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海口“双创”始终坚持“以市民和游客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坚持从补民生短板出发,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升级农贸市,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双创”广场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首选健身休闲地。“双创”得到了全民热情支持和参与,也收获了民心。

    三是“双创”极大地促进了海口城市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凡人善举层出不穷。目前,海口已有注册志愿者25万人,服务总时长逾400多万小时。被《人民日报》点赞为“志愿者之城”。2015年,“创文”在全国参评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2016年,“创卫”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暗访测评,市民和游客满意度高达98.7%。下一步,海口将持续发力“双创”,发扬“双创”精神,突出民生导向、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实效高效长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考评体系,力争2017年“双创”的全面胜利,打造文明宜居的滨江滨海花园城市。

    刚结束不久的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中,最火热的话题就是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努力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

    麦教猛介绍,“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是一个发展目标体系,与打造智造高地、区域枢纽、生态名城、文化强市、惠民之州共同形成“1+5”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是贯彻落实“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是“惠民之州”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他介绍说,绿色现代化山水城市这个名词中,“山水城市”反映的是惠州的自然特征和城市形态;“现代”体现的是对未来加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绿色化”表达的是对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未来五年,惠州将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群众负责的态度,把绿色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突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
   03版:要 闻
   04版:海口·精准扶贫进行时
   05版:双创新闻
   06版:社 会
   07版:经 济
   08版:国 内
   09版:国 际
   10版:国 际
   11版:副 刊
   12版:体 育
打造共治共享绿色发展生态圈
论坛代表体验 海口优良生态
央视主持人王洲 点赞海口生态文明
把生态价值变现 让生态红利共享
海口固投增速缘何持续领跑全省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 年会市长热点对话举行
于细微处触摸城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