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副 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要 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立足本土创作 源于一条女人的河
冼夫人颂 最长联海口亮相
符浩勇获世界华文 微型小说赛二等奖
陆胜平长篇小说 《海南往事》出版
小瓷器连接大世界 ——景德镇篇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4月1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足本土创作 源于一条女人的河
——知名作家韩芍夷谈30余年创作心得
立足于海南本土写作的韩芍夷。
韩芍夷的部分著作。

    蜿蜒流淌的南渡江,是海口的母亲河,而在海南本土作家、“文学海军”虎将韩芍夷眼中,它还是走进她灵魂深处的一条女人的河,是她痴迷写作已36年的创作母体。一直用心描绘海口、海南人的生活图腾,女人多是其笔下的主人,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伤祭》更是集中展现了她深厚的海南情结和独特的女性情怀。昨天,在接受海口日报专访时,韩芍夷深情讲述了她写作的源起、从写小小说到写长篇小说的历程,以及她的文学创作和这片深爱着的土地之间的关系、她从事编辑20多年的《椰城》杂志对海南文学事业发展所起到的春风化雨般的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 彭桐 文/图

    A 以诚心对读者 按精神方向笔耕不息

    “写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劳动,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海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椰城》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韩芍夷说,写小说于她的魅力,在于它丰富了她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我可以让小说中的人物哭和笑、生和死,也可以通过小说的人物去看世界,去体验人物的情感生活。这个过程,使我理解了古人为什么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那么,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人,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长期在海口生活与工作,对其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韩芍夷坦言,这缘于高考的失利、个人的兴趣以及环境的自然熏陶。

    韩芍夷成长在海口。她发表的处女作是《落榜之后》,写的就是她高考落榜后的情绪。这是她第一次拿起笔来写作,发表在省级党报的副刊上。

    那时,初学写作的她,是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开始写的,她从小就在海口市旧城区的大街小巷穿行,常在街市中看到拉车挑担,为柴米油盐挣银两的人们,这些市井的气息活络了她的触觉,他们的形象也经常在她的脑海里活灵活现。“我就写生活在海口、海南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乐哀怒!”韩芍夷说,在她以往所写的小说中,有写待业青年、发廊女工、下岗工人的,也有写股民、彩民的,等等,“那些作品中,女人多是我笔下的主人!比如我曾在织造厂工作,所以我早期的小说,就写工厂里的纺织女工。”

    韩芍夷是从小小说起步的。一千多字、两千多字,慢慢写短篇小说、中篇、长篇。她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在《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天涯》《青春阅读》(原《天津文学》《青春》《青年作家》《西湖》《短篇小说》《青海湖》《花的原野》《厦门文学》《百花园》《椰城》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有作品被译为蒙文发表。有小小说被收入台湾出版的大陆微型小说女作家精品选《宿命》。

    目前已出版了小说集《城市无梦》《目光里的对峙》《一个人的空城》,长篇小说《驿动的年轮》《伤祭》。此外,韩芍夷还在《文艺报》《海南日报》《海口日报》(原《海口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近百篇。2003年10月,她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曾获海南省文学探索者30强称号、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文学双年奖优秀作品一等奖、第二届“海南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作为一名虔诚的写作者,一路走来,我感觉自己在创作上点点滴滴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都离不开生长的这片土壤,离不开当下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人事!”韩芍夷认为,文学的至高境界和情怀,是写作者要真诚地面对写作,真诚地面对生活,真诚地面对读者。多年如一日,她按所思而所为,不断地体验、倾听、接受,潜移默化,又不断地在累积和沉淀,“我相信这样,在写作上总会有进步的。虽然成不了名家,但自己跟自己比,一篇比一篇有进步,力求做最好的自己!”

    当然,每位作家都会有些困惑,比如:明知道自己成不了名家,也赚不到钱,可为什么还要写?韩芍夷说,她也无数次地问自己这个问题,“思来想去,终觉得写作使我的心有了去处,精神得到了安顿,它充实了我的生活。而生活需要态度,我用作品来表明态度。我很赞同韩少功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选择文学,实际上就是选择一种精神方向,选择一种生存方式和态度。”

    在海口找到保存历史的创作母体

    B

    “曾经有一位老师讲过,作家必须善于寻找母题,跟自己的精神母体建立关系!”韩芍夷说,她时常在思忖自己的创作母体。尤其是当她写了一些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后,需要有一个提升,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她的思考更加深入。

    她每天坐公共汽车上班,看汽车在长堤路上行驶,看南渡江水平缓地从眼前流过。这条浩荡地奔向大海的河流,就是这个城市的母亲河,她却极少在这驻足。直到有一天,这条河延续了市井的气息,在她眼里活生生地亲切起来。源自南渡江源头的泛着波光的河水朝向大海的方向涌去,它的不息跟时空一样恒久,它合着她体内脉搏的节拍,心中奔流的那条河流清晰起来:那就是一条女人的河,“这河才是我的根脉,我的母体……”韩芍夷说,如同神助,那一刻,“我突然悟到!”

    韩芍夷的祖籍是文昌。文昌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有12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昌地处海南东海岸,早年,由于生活所迫,许多文昌男人以出洋谋生、荣归故里为理想,守家务农、照顾老小的重任就落在文昌女人的身上。文昌女人因勤劳、贤惠与隐忍而闻名,她的长辈中,就有这样的人。后来,韩芍夷未曾见面的外婆在新加坡去世,享年105岁。她的外婆就是文昌女人,当时她想,一个女人活了一百岁,该有多少故事啊!从那时起,她便有了写一本关于文昌女人的书的愿望。2008年,她开始着手写这本书。

    “之后,一群文昌女人走进我心里,我深入到她们的内心。我把她们视为我创作的母体,与她们相伴了三年!”韩芍夷回顾说,她写她们对土地的相守与对亲人的守望;写她们的爱与忧伤;写她们随着社会的动荡而起伏跌宕的命运及情感观念的碰撞……尤其是文昌女人的吃苦耐劳、坚强善良又宽容大度的特质,让她觉得特别值得书写。

    ——这本书就是长篇小说《伤祭》。这部小说写三代女人,时间跨度较大,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其间经历了下南洋、抗战、内战、土改、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这几大特殊的历史时期。韩芍夷说,写它的目的,是想用形象来记忆历史,把逐渐被遗忘的历史保存下来,“还有,就是我第一次在小说里用文昌方言,这里有一个很深的海南情结。我认为,作为一个本土的写作者,写一群土生土长的海南人,有关海南人的气息应该是全方位的,海南的地域文化应在书里有所体现。”

    “写小说,想象力很重要!”谈及这部地域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创作经验时,韩芍夷表示,能够把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很饱满地还原出来,就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如果一个写作者觉得自己的创作力枯竭,是缺乏一双发现的眼睛,缺乏感悟生活的能力,缺乏热爱生活的热情。写作者缺乏想象力,是可怕的,没有想象力,几乎谈不上去创作!”韩芍夷说,但生活是五光十色的,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会发现,生活远比想象力丰富。这本质上,就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韩芍夷是个职业编辑,创作只能靠业余时间,所以创作时间不可能像专业作家那么充沛。她透露说,一直钟情于写“海南女人”,目前她手中有一部已完成初稿的长篇,去年除了编《椰城》外,她还忙于写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丛书之一的《海南椰雕》一书,长篇小说一直没有时间改,“今年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对这个长篇进行修改、打磨,以便于它早日问世!”

    C

    20多年伴《椰城》

    扶助本土文学青年

    作家靠作品说话,作品需要平台展现。韩芍夷不仅是“文学海军”中的一员,也是目前海口市惟一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刊物《椰城》责任编辑。《椰城》是海口市文联主办的一份文学期刊,1991年创刊时,是内部刊物,1993年获得了公开发行刊号,正式面向全国发行。韩芍夷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在此杂志社当编辑。现已从事编辑工作26年,长期为海南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做嫁衣”,辛苦并快乐着。

    韩芍夷介绍说,早期的《椰城》,叶蔚林、韩少功、蒋子丹、陈剑晖、晓剑等国内著名作家,都曾赐稿给《椰城》,支持这份年轻的文学杂志。《椰城》杂志最初的办刊宗旨是培养本地作家,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在1993年、1994年期间,《椰城》有一个栏目叫“海石花”,每期会选一位作者的作品,并配上文学评论,崽崽、李少君、符浩勇、叶海声等如今在岛内外知名的作家诗人都在这个栏目发过稿,张浩文、陈海燕等名家就曾为作者写了不少的评论。

    这样的形式很活跃,对推动文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椰城》还与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合开一个“新生代”栏目,每期发一篇海南青年作家的作品,由诗人、评论家黄辛力专门撰写配发评论。当时是李少君提的这个建议,如艾子、王卓森、莫晓鸣、潘乙宁等目前在海南都很活跃的一线诗人作家都曾在这个栏目发表过作品。

    “我认为,名气再大的作家,在文学上迈第一步时,总有青涩的时候,总需要类似《椰城》这样的杂志来发表他们不太成熟的作品。比如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处女作,就是发表在保定市文联主办的《莲池》杂志上的!”韩芍夷感慨地说,“可以这样说,早期本省的作者,我大多数都认识,而且都在《椰城》上发过他们的作品。以往的《椰城》,在扶持海南青年作者上,做了该做的事!”

    韩芍夷认为,凡事都有起点,《椰城》就是无数的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人的起点。往往一篇文章、一首小诗都能影响人的一生,她现在回头看,当初不少积极投稿给《椰城》的写作者,目前大多还在文学界耕耘,不少人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也许跟我个人的写作经历和成长有关系,我始终认为,一个地区的文学事业的发展,除了名家之外,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是不能忽略的!”韩芍夷认为,文学爱好者们是文学事业的基础,是文学未来的新生力量,即便成不了名家,但有他们在,文学花园里的红花才有绿叶衬,生态才蓬勃。只有名家独秀的文学事业,不是繁荣的文学事业。“在编辑之余,我努力写作。如有机会,我还会努力继续当好编辑,尽心助力更多有文学情怀的人圆梦,这本身就是让人感到幸福而自豪的事!”韩芍夷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双创新闻
   05版:专 版
   06版:时 评
   07版:社 会
   08版:经 济
   09版:国内新闻
   10版:国 内
   11版:国 际
   12版:专 版
   13版:副 刊
   14版:文 娱
   15版:家居周刊
   16版:体 育
立足本土创作 源于一条女人的河
冼夫人颂 最长联海口亮相
符浩勇获世界华文 微型小说赛二等奖
陆胜平长篇小说 《海南往事》出版
小瓷器连接大世界 ——景德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