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副 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要 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高原上的曙光与重生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5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原上的曙光与重生
▲清澈的渔子溪围绕着映秀镇欢快地流淌。
▲璇口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时尚大气。
▲坐落在深山峡谷中的两河口会议旧址。
▲璇口中学的时钟雕塑将时间永远定格在2点28分那一瞬间。
▲纪念馆展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

    ▲青山绿水中,映秀镇科技含量颇高的“地震体验馆”很是显眼。

    5月中上旬,时值“汶川5·12大地震”九周年之际,记者随海南省记协“四川考察团”来到四川西北部。此时的海南岛,已是三角梅竞相争艳琼崖的早夏季节,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高山峡谷中晶莹的冰川还是白得刺眼。在这里,以白雪皑皑、海拔5040米的巴朗山为主的群山壮观唯美、神秘莫测,似乎在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本报记者 陈婉娟 文/图

    离开绵阳后,考察团一行的第一站就是汶川5·12大地震的重灾区映秀镇。映秀镇地处汶川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门户。位于翠绿山谷中的映秀镇美得似一幅山水画,静谧的山谷被群山环抱,滔滔的岷江和清澈的渔子溪在此汇合,郁郁葱葱的岸边坐落着一排排富有藏族特色的两层或三层楼房,白墙黛瓦上的藏式绘画凸显了藏文化的内涵,艳丽夺目。

    一到映秀镇,我们就直奔主题,首先来到了九年前汶川大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璇口中学。

    映秀 ——大地震中的涅槃重生

    抹不去的记忆

    映秀镇是5·12大地震的震源中心,这个拥有1万多人口的高原山镇在震后仅有2300多人生还,其中还包括1000余人是伤势严重者。璇口中学是映秀镇最大的学校,也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重点中学。

    走进校门,立刻被悲哀笼罩——我们看见了被保留下来作为地震纪念遗址的部分建筑。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遗址还时时刻刻在向人们诉说着九年前那天崩地裂的恐怖情景。在这里,每一个倒塌的实体都使老记们触目惊心,那些整座楼房从地面塌陷下去只剩残破屋顶的教室,那些歪躺或仰面朝天的房舍,那些好像张着大嘴在嘶声呐喊的破损窗口……

    这其中,位于倒塌了的教学楼前面的一块平面雕塑,凝聚了所有参观者的思绪和目光,雕塑是一只斜躺着的放大了的手表,时针永远指着那乾坤颤抖、天旋地转、大地哭嚎的一刻。据说雕塑的原型是一位罹难学生的手表,手表指向的时间(2点28分)是学生罹难、手表被砸坏而骤然停止的那一瞬间。就在这一瞬间,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家属失去了生命,数十名学生和教师严重受伤,10多名学生成了孤儿。考察团一行人在学校绕场一圈后,在教学楼前的这块雕塑前一起庄严地鞠躬,默默地为所有在灾难中逝去的亡魂祈祷,祈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同行的邱先生是当年第一时间到达汶川大地震现场的海南记者。一路上,他神情凝重地向大家讲述了当年灾区的一些情况,并着重提到大地震后他认为的三个了不起。第一个了不起是灾区人民。当时信息不发达,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震区的情况,灾区人民只有自救,在自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撼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情;第二个了不起是迅速投入救灾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在救灾中的表现是忘我的,他们匆匆的身影、大强度的抢救和因体力不支而累倒在地的情形随处可见。只要有需要,即使再疲惫、再无力,他们也总是冲在最前面,这些人都非常的年轻;第三个了不起就是媒体人。当时的记者大多都是跟着部队走,因为部队总是冲在救灾的最前线。记者们扛着采访设备跟着战士们,全靠两条腿拼命跑,每天奔跑上百公里是常事。

    邱先生特别回忆了一位海南女记者的事迹。他说这位身材娇小的女记者一路跟着战士们奔跑,肩上还背着重重的包,又是拍照又是采访。开始大伙都为她担心,以为她很难坚持下去。没曾想这位女记者却凭一路小跑一直没掉队。他说,当时赶到灾区的女记者都是这样,吃喝拉撒都跟男队员一起,为的是圆满地完成采访任务,让灾区的情况及时地传向全国、全世界。

    当年也是第一时间到达大地震现场的海口日报时事文体中心副主任彭桐给记者发来短信,他说地震是抹不去的记忆,一幕幕让人揪心的画面还不时浮现在脑海。虽然悲痛着,但也感动着,大家齐心协力,共建灾后家园。

    最强音的赞歌

    在阳光与雪山映照下,谁能想到眼前的映秀镇曾经是一片由碎石、瓦砾、断垣残壁组成的大废墟?如今的映秀镇给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欢快流淌的渔子溪边,一排排密集的、两至三层的颇具高原民居特色的楼房在街旁一字排开。这些楼房大多是青瓦白墙,“人”字型屋顶下面都是红框门窗,据说这样的房屋包含着藏式民居和羌式民居混合的特征,不过房屋之间的白色防火墙却神似于江南汉族的传统民间建筑形式。水泥筑的街道整齐洁净,一排排绿化树在微风中摇曳,树下花池中的花草修剪有型。让老记们感到特别新鲜的是,街旁许多景观树下的花池里种的不是花草,而是植株整齐、长势良好、一点也不影响街道美观的大白菜、莴苣等蔬菜,真可谓映秀独有的靓丽街景。

    小镇是安详的,小镇上的居民是安逸的,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如此的优越美好,新鲜的空气甚至不输美丽的海南岛。母亲河岷江静淌而过,将两岸的土地哺乳得万紫千红一片,岷江大桥虽然没有南渡江大桥那么长宽,但它是一条象征这座高原小镇迈向现代化的美丽彩虹。科技含量很高的“地震体验馆”、豪放大气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筑印证了映秀镇紧紧跟上时代的脚步。

    映秀虽然是一个小镇,现在的常住人口也只有约6000人左右,但这里是藏、羌、回、汉好几个民族同胞融合生活的地方。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运筹之下,餐饮、娱乐、农家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正快速地发展着。河边小街是饭店、小吃店集中和最热闹的地方,“报恩豆花店”、“映秀豆腐”、“映秀味道”、“真诚饭店”、“老腊肉”、“时令野菜”等特色美食店一家紧邻一家。

    考察中,我们选择性地进了一家位于河边豪镜巷8号的“刘氏家常饭”店,坐在这家饭店的露天席上,可以在微风习习之中,眺望远处的群山和近看店前静静流淌的小河,非常惬意。

    “刘氏家常饭”店的老板叫刘超,夫妻二人是大地震之后来这里开了这个小饭馆的。每天的生活就是迎来送往——热情地为客人服务,生意不错。看得出,刘超是一个精明而实在的生意人,如果不打开话匣子,没有人能从他的脸上看出那场大地震给他造成的巨大伤痛。他告诉记者,大地震前自己是一个单位的司机,他的家完全被大地震毁了,唯一的孩子也被大地震夺去了生命。震后他又有了一个孩子,如今刚上小学。刘超说,大地震几乎让自己绝望,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然活着,生活总得继续下去。于是开了这家小饭馆,每天看到客人来这里吃得舒心,他就满足并心情舒畅了。

    店老板刘超在大地震前后的遭遇和经历,很有代表性。

    现在,大地震已经过去九年,当年艰难奔跑在灾区一线的记者也见证了它的重生,历经劫难、焕然一新的映秀镇是那么的激动人心。涅槃重生的映秀镇是一首歌,一首象征时代最强音的赞歌。

    随后,考察团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小金县。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这里除了大名鼎鼎的、被中外驴友热捧的理想高原旅游胜地四姑娘山之外,还有高原风光绚烂的、海拔5200多米的虹桥山,有深不可测的被誉为高原植物博物馆的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为历史上封闭、贫穷的小金县乃至整个中华大地带来曙光的“两河口会议”会址。

    中共党史上意义仅次于“遵义会议”的“两河口会议”会址,就在这个县的两河口镇。

    两河口 ——长征路上的战略转折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瑰宝

    两河口镇,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城以北。“两河口”是小金县的两条河流——梦笔河、虹桥河在此交汇之口。

    从四姑娘山下的双桥沟口开车出发,大概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行程才能到达两河口会议旧址。行经的路况不是很好,汽车大多是在悬崖峭壁下盘旋。其中有一段必经的烂坑路,汽车一驶过,不少碎石就往悬崖下滚去。

    两河口会议旧址原是一座关帝庙。原有的关帝庙已经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完全毁坏而不复存在,现在的会址是对口灾后援建单位——江西省政府新建的。新建的会址为一座仿古的庙宇式建筑,气度不凡而庄重肃穆。会址分前后两进,一进为围墙大门,门匾为毛体“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大门两侧分别有两幅巨大的、内容为“四渡赤水”、“两河口会议”的浮雕屏。浮雕屏前是国务院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二进为纪念馆主体,门匾亦为毛体“两河口会议会址”。会址前有分立左右的两组雕塑,右边雕塑命题为“红军北上”,左边雕塑为当地少数民族“迎接红军”。

    纪念馆内的几个展厅宽敞明亮,展品陈列有序。展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几幅分别标题为《欢迎红军》、《参加红军》、《欢送红军》、《决策》的大型油画特别醒目。实物不多,只有几件粗布做的军帽军服、榨取酥油用的手工榨筒、烤火用的地坑、未加工的御寒羊皮衣和羊皮坎肩、狐皮帽子以及战士们过雪山草地用的拐杖,此外还有烟袋和取火用的火镰、绑腿、草鞋等物件。

    走出纪念馆,馆外的图片宣传墙介绍了近几年两河口镇的发展。依托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会址纪念馆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瑰宝,该镇已经实现“红色、生态、民族”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生态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方向

    说“两河口会议”是一次决定红军命运和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会议,是因为这次会议确定了红军北上、建立以甘南为中心的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战略总方针,为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深入发展革命运动,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1935年6月8日,长征中由红军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攻克了懋功(今小金县)县城。6月12日,由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任政委的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进入懋功。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机构和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四方面军的中央代表张国焘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在认识上与党中央存在分歧。党中央认为两个方面军的会合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开创了红军和革命发展的新局面,应该利用这十分有利的条件,北上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当下的任务应当是先夺取懋功以北的松潘、平武两县并消灭胡宗南部。张国焘却认为,四方面军虽然攻下了懋功,但整个革命形势是低落的,红军是在退却而不是前进。因此,他主张向国民党军事力量薄弱的西康地区进攻与发展,建立“川康政府”,实现其所谓的“川康计划”。

    为了统一思想,中共中央于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的一座关帝庙里举行了一次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有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毛泽东、张国焘、王稼祥、博古、刘少奇、凯丰、邓发,以及刘伯承、彭德怀、聂荣臻、林彪、林伯渠、李富春等16人。

    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问题的报告,着重阐述了“关于战略方针”、“关于行动方针”、“关于战略指挥”等三方面的问题和党中央的“北上抗日”意图。

    在讨论周恩来的报告时,张国焘首先发言,他认为,由于北面有胡宗南部20个团的兵力牵制红军,南面又有蒋介石的部队追击,“我们去甘南还是立足不稳的,还要移动地区,还要减员,所以去甘南,一定要取得主力打下胡部至少打下他几团,才能立稳运动战中各个击破敌人”。这就充分暴露了张国焘害怕胡宗南的力量,主张避开胡宗南,向川康边方向发展的右倾思想。

    针对张国焘的发言,彭德怀、林彪、博古、毛泽东、王稼祥、邓发、朱德、刘伯承、聂荣臻、凯丰、刘少奇、张闻天等一致同意周恩来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强调了统一组织、统一指挥两个方面军,团结一致实现战略方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会议最后一致通过了周恩来的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方针,由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代表政治局起草了会议决议,这就是中共党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两河口会议决议》。

    三天后,为了安抚对决议有保留意见的张国焘,面对日益紧迫的全国抗日斗争形势,中央政治局又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党委会议,除了着重解决全国抗日问题和组织问题之外,增选张国焘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军委委员,以加强军委的领导,统一两个方面军的指挥。会议还决定向张国焘领导的四方面军派出慰问团,以促进两个方面军的相互了解和团结。

    “两河口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中央的领导下,遵循会议决议北上,终于胜利地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双创新闻
   05版:双创新闻
   06版:社 会
   07版:经 济
   08版:国 内
   09版:国内新闻
   10版:国 际
   11版:尚游周刊
   12版:国 际
   13版:副 刊
   14版:体 育
   15版:教 育
   16版:教育周刊
高原上的曙光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