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副 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要 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张浩文为海南文学大观园 增添一抹亮色
长沙发现见证楚人 南扩的战国墓葬
山东省级可移动 文物大数据平台开通
编钟首次通过中欧 武汉班列运至海外
西藏拉萨发现 早期摩崖石刻群
书香润泽中国梦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6月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浩文为海南文学大观园 增添一抹亮色
热爱海南的作家张浩文。
张浩文斩获众多大奖的《绝秦书》(首版)。

    没有历史真相,就没有现实前景。别人是前进式写作,展望遥远的未来,而他是后视镜式写作,走进历史烟云深处摸索。正是不走寻常路,看到了常人难以看到的风景,以秦地“风情画”长篇小说《绝秦书》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张浩文,堪称“文学海军”的一匹黑马。近日接受海口日报专访时,作为海南省作协副主席的张浩文,不仅讲述了他的文学成长和创作观,还展露了他眼中的海南文学大观园。

    □本报记者 彭桐 文/图

    A

    坚持不懈的后视镜式写作

    文学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意义多元多面。就在长篇大作《绝秦书》不断斩获大奖时,面对无数赞誉,张浩文仍以一贯的平静,对公众坦言“我想为我们往昔的生活方式留下一些存念,更是想让读者在这里找到自己生活的文化之根。”他以地方历史为虚构基础打磨的一部长篇小说,全面诠释了文化的、美学的,以及社会学和民俗学的意义。深居海南高等学府的庭院深处,这样擅长笔墨的作家,到底抱着怎样的文学观念?

    关于张浩文的写作观念,他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过,他的写作是后视镜式的:对着时代背过身去,走向那些落伍和边缘的场景与岁月。

    “有时候我们不妨转过身去,让目光与脚步相悖,换一种角度看看那些曾经被我们看得烂熟的事物,它们里面是不是包含着许多被我们忽略和怠慢了的微言大义?陌生化的方式很可能勘察出陌生化的真理。就算过去的生活是一团烂泥吧,趟一趟烂泥也可以锻炼我们的防滑能力,古人所谓‘温故知新’也应该包含这样的意思。昆德拉也说过,抵抗暴政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抵抗遗忘,文学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挽救记忆——记住我们的过去,记住我们的来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在现代化、全球化席卷一切,势不可挡,所有人都目光焦灼地凝视远方,脚步匆忙地追逐财富、权力、时尚的时候,选择这样的写作,注定了写作者的不合时宜。”——张浩文淡淡地这样说。

    接着,张浩文话锋一转说:“可是想一想在这一波高过一波的淘金逐利的浪潮中,总有那么多的人和物被抛弃和淘汰出来,相对于繁华都市的偏僻农村、相对于暴富阶层的下岗工人、相对于太庙‘三高’音乐会的农村自乐班、相对于情人节的‘乞巧节’……他们(它们)是这个时代无助的落伍者和无人问津的边缘者,他们(它们)与这个时代完全脱节,既脱节于时间之外,也脱节于空间之外。面朝过去走向历史的写作者总会与他们(它们)迎头相遇,能与他们(它们)相濡以沫,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孤独,反而有一种溪流归海的踏实与欢欣。”

    正是在这种文学观念的支配下,张浩文创作了一系列怀旧式的作品,描写了一批像历史尘埃一样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刻画出像老照片一样黯淡的被掩埋在时间深处的老风物老景观,力图再现历史的原始样貌。长篇小说《绝秦书》就是其中的代表。

    “为什么我这么执着于历史真相呢?因为在我看来,没有历史真相,就没有现实前景。欲灭其国,必灭其史。愚民政策最核心的策略就是歪曲历史,误导将来!”张浩文说,他没法随大众,因为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游戏笔墨,“我所能做的,依然是艰难而坚定地去打捞历史的碎片,把失去的岁月拼贴在当代读者的面前。”

    张浩文相信读者有这种需求。以《绝秦书》为例,这是一部以民国初年西北大旱灾为描写对象进而全面反思中国乡村社会和乡土文化的长篇小说,小说脱稿之后,《中国作家》杂志罕见地以两期篇幅进行连载,这部前期没有做任何宣传造势的作品面世之后反响强烈,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长篇小说十强之五。

    “这个结果鼓舞了我,坚定了我书写历史的立场和姿态!”喜欢历史的张浩文,说这话时,神情是陷入历史深处的沉思状。

    B

    从农村狗崽子到都市名作家

    谈写作,张浩文是激情四射;谈经历,他则语调低缓。

    张浩文出生于陕西关中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体弱多病,记忆最深的是儿时常喝味道怪异的各种中药,打疼痛难忍的各种针水,被家人带着让巫婆、草医和赤脚医生轮流诊治。尽管这样,还差点死去,最后不得不送到西安的大医院抢救两个月,才捡回一条命。由于看病开销大,家庭几近赤贫,年年都是欠款户,逢年过节生产队里分配食品,都没有他家的份儿,受尽了鄙夷和冷眼。

    “物质上的匮乏尚且可以忍受,最可怕是身份歧视!”张浩文回忆说,“文革”一开始,他家被勘定为“漏划地主”,他一夜之间当了“狗崽子”。“正因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屈辱,我除了发奋学习,以维护自己可怜的尊严,别无出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小学中学连续跳级,15岁就高中毕业了,16岁开始当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我考上大学,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现在回想起来,儿时的苦难,对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且不说乡村生活、底层世相一直是我创作的不竭源泉,就说我最早的文学阅读和文学体验,也是在那个年代开始和积淀的!”张浩文说,因为贫困和歧视,他看不到生活的前景,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求得温暖和慰藉。那时候他千方百计寻找各种文学读本,连环画、早期语文课本、别人收藏的文学刊物、被钦定为大毒草却私下流传的中外文学经典,为了换得书来读,他给别人割过草放过羊。

    白天要劳动,读书只能在晚上,可是晚上要点灯,家人怕浪费煤油,张浩文只能等家人们都睡着了,才敢偷偷点灯看书,可是灯光亮了,又怕惊醒家人,他不得不把脑袋和油灯都遮在被窝里,可是第二天起来,就会被乌黑的鼻孔出卖,自然免不了挨一顿臭骂。“多少回,我的眼泪洒在了被窝里,主人公的命运感染着我,他们不屈不挠的经历也鼓舞着我,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张浩文无限感慨地说,他的文学种子就是在那时埋下了。

    张浩文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是在大学时期,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截止目前,他先后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随笔五百多万字。

    数一数,已经出版文学创作和研究著作7本:《绝秦书》《狼祸》《三天谋杀一个乡村作家》《长在床上的植物》《海南民间文学与海南旅游经济》《新时期海南小说创作述略》《沉默的言说》等。每一本都是文字对生活的反映,都是心智的结晶。

    伴随着作品日渐丰盛,各种奖项不断。张浩文曾获海南省1993年度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第三届青年文学奖、海南省作协2010—2011文学双年奖、《中国作家》第三届剑门关文学大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2013年度优秀作家贡献奖、海南省第一届南海文艺奖文学大奖、陕西作协2013年度文学奖、第四届柳青文学奖、海南高校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首届海南省文艺评论奖特别奖等。长年工作、生活在海口,身边有不少文友对他说,在海南文学圈,“你也算是‘获奖专业户’了”。

    C

    海南文学“驳杂”但海纳百川

    对于海南文学,张浩文长期关注并且做过研究,其2008年出版的《新时期海南小说创作述略》就是阶段性成果之一。“当然我的关注有点狭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小说上,不过我认为小说创作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文学实绩的标志。”张浩文说,像客观看待其他事物一样,他喜欢公正地看待海南文学生态。

    在张浩文看来,历史上的海南文学并不引人注目,它的飞速发展是在1988年建省之后。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热带风光、边疆风情、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华侨文化、农垦题材、知青题材、战争题材等,它们的丰富性多样性是其它地域难以比拟的,为作家提供充足的创作题材。而海南的作家队伍,更是别具特色: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又是移民聚集地的海南,本地作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作家组成了一支众声喧哗的“杂牌军”。题材优势叠加作家特色,海南文学创作迎来了繁盛时期。

    建省办大特区之后,首先是本土作家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鼓舞,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近30年以来,本土作家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达百部之多。与本土题材创作繁荣相辉映的,是“域外”题材的异彩纷呈,一大批活跃在海南文坛上的移民和寄居作家,顽强地以原籍生活为创作素材,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全国引起反响,为海南争得荣誉。

    张浩文认为,如果把本地作家的本地题材写作称作“海南写作”的话,那么这些移民和寄居作家的写作就可以称之为“在海南的写作”。

    “在海南的写作”虽然在题材上不涉及或较少涉及海南,但却不能说与海南无关,且不说宽松的思想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移民和寄居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理想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移民和寄居作家离开了原地,那些原先他们浸染其中熟视无睹的生活状态才能被“陌生化”,自然和文化上的差异造成“距离”,而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没有立足海岛对大陆的深情回望,“在海南的写作”将无法为继和无法提升。

    “在海南的写作”当然是海南文学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驳杂”凸显了海南文学的海纳百川。相对于“京味小说”“山药蛋”“海派”“陝军”“湘军”的纯粹性,海南文学的“杂色”正是它的特色。

    张浩文曾有一本专著《海南民间文学与海南旅游经济》,专门讨论海南的民间文学如何为海南旅游助力。“在我看来,海南的旅游项目主要是风光游,而风光具有同类性和可替代性,不像文化旅游,其产品是独特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妨用文学对其进行‘加魅’,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可以为某处风景添加文化魅力!”张浩文说,其实不光是民间文学,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同样具有这种功能,看看沈从文与凤凰、陈忠实与白鹿原、莫言与山东高密,都是例证。海南作家应该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海南元素,把海南的山水风物意象化、镜像化,创造出一个审美化的海南来,存在于想象中的海南比现实的海南更美妙、更神奇,“这是文学的魔力。”张浩文说。

    ■名家名片:

    张浩文,陕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已经出版《绝秦书》等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著作7部,在中国核心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随笔五百万字,作品多次被文学类选刊等转载,并有多篇入选各种年度文学选本。曾获全国和省级多个文学奖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双创新闻
   05版:国 内
   06版:国 际
   07版:副 刊
   08版:体育/文娱
张浩文为海南文学大观园 增添一抹亮色
长沙发现见证楚人 南扩的战国墓葬
山东省级可移动 文物大数据平台开通
编钟首次通过中欧 武汉班列运至海外
西藏拉萨发现 早期摩崖石刻群
书香润泽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