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深 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要 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海口筑梦“湿地之城”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7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口筑梦“湿地之城”

    有海有江,地名中有个“海”字,海口注定与“水”结缘、与湿地密切关联。湿地是“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本。在城市更新中,海口尤其重视湿地保护管理,提出打造“湿地之城”,全力发挥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为再现水城风貌筑梦。

    □本报记者 祝勇

    湿地大美原本展现

    海口北临琼州海峡,海岸线长136公里,横跨主城区东西两岸,南渡江、五源河、演丰西河等10条河流由此汇入大海;海南母亲河南渡江长311公里,近1/4的长度蜿蜒在海口境内,而且水量最丰沛、土地最肥沃、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达1300平方公里;还有众多串联在江河之上或独立于山谷之间的水库,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如此众多的海、河、湖,成为孕育湿地的上佳自然地理环境,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海口的湿地“养在深闺人未识”,湿地之美尚未被市民游客所熟悉。

    近期以来,海口日报社组织记者先后实地踏访了美舍河湿地、五源河湿地、羊山湿地、白水塘——响水河湿地、潭丰洋湿地、铁炉溪湿地、金沙湾蜂虎湿地、海南千年“都江堰”——新旧沟湿地等,扑下身、沉下心与管理部门、湿地专家、环保志愿者、当地民众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图文形式为广大读者一一展示这些湿地的大美,揭示湿地的缘起、现实的作用、面临的困境、光明的前景,传播湿地的美丽传说,并对《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进行详细解读,与湿地专家刘艳玲、袁兴中进行对话,为海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建议献策,先后刊发了湿地相关报道20篇。

    环保志愿者李乐说,以前手头总是缺少海口湿地的系统资料,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以大版面、大篇幅详细解读了海口主要湿地,为广大湿地工作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自己也将一一留存。市林业局负责人说,《海口日报》湿地系列报道,受到各方的肯定,普及了湿地知识,提高了公众对湿地的认识,为海口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湿地类型日趋增多

    “羊山湿地是发育于火山地貌区域,由地下潜水通过火山地貌区地表裂隙涌出、漫溢、汇流、聚集,以及崎岖的地表承接天然降水,从而形成的天然湿地,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这是自然演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自然遗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湿地生态专家、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说,羊山地区既满布区域性、大面积、多类型的湿地,又拥有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共同构成了水陆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这在海南并不多见。

    羊山地区独特的气候及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包括淡水泉、河流、洪泛区、沼泽、湖泊、水稻田、池塘、水库等湿地类型,堪称“海口湿地博物馆”。尤其独特的是,出露的淡水泉形成涓涓细流,滋润着野生荔枝群落和热带林,野生荔枝林和村落周边茂密植被,与湿地水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热带林—火山涌泉—河溪—沼泽湿地复合体”、“野生荔枝林—热带林—淡水泉—草本沼泽复合型火山熔岩湿地”。在羊山地区,还有大面积种植的水稻田,热带林岛状分布其间,并与淡水泉、草本沼泽镶嵌交错,形成具有热带特色的“田洋”湿地。

    其实,海口的湿地还远不止这些。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海口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有湿地资源29093公顷,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19200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66.0%;还有人工湿地5193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7%,河流湿地4535公顷,湖泊湿地165公顷,曾被誉为“水城”。

    “其地则一城带水,三面环渤,北挹神州,南镇广陌。”海口湿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既有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珍贵类型,又有红树林湿地、热带火山熔岩湿地等独特类型,这些湿地对改善我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明,海口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4种湿地类型,其中最为丰富和多样的是近海与海岸湿地,包括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湿地保护步伐加快

    近年来,海口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海口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十分重视市域内生态资源的保护,把保护湿地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抓手。2016年12月,委托天泽(湿地)保护技术研究院编制《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全面加强海口市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重现海口“水城”风貌,打造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海南岛湿地之城”。

    生态环境是海口的核心竞争力。7月3日,《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公布并正式实施,全市将建立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构筑“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社会监督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格局,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说,“近年来,随着海口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不断扩张,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功能持续退化,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门的决定,理顺了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了保护修复力度,能够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更能增强公众保护意识,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湿地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要求水、植物、动物、土壤等自然因子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方可发挥其生态功能。任何一个因子的缺失或是过度强大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修复要做到追本溯源,并平衡各个生态因子。”省林业厅副厅长刘艳玲说,在生态修复中,原则上应采用本土物种进行生态修复,要明确项目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并要具体到对植物、兽类、鸟类、鱼类和底栖生物的影响和评价,通过低洼湿地、立体绿化等措施,培育“天然海绵体”。

    ①鸟瞰新旧沟湿地。

    ②下塘湿地随处可见的招潮蟹。

    ③丝光椋鸟栖息在金沙湾蜂虎湿地。

    ④下塘湿地飞翔的大白鹭。

    ⑤金沙湾蜂虎湿地生态环境良好。

    ⑥栖息在下塘湿地的黑翅长脚鹬。

    本报记者 石中华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双创新闻
   05版:双创新闻
   06版:“双创”两周年 海口新蝶变
   07版:社 会
   08版:深 度
   09版:国内新闻
   10版:国 内
   11版:国 际
   12版:经 济
   13版:副 刊
   14版:体育/文娱
   15版:教 育
   16版:教育周刊
海口筑梦“湿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