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健康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要 闻

03版
国 际
 
标题导航
创新管理新模式 微创医疗见硕果
成立院前准备中心
一个心理医生的工作手记
抢救心梗时间紧学会自救有方法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8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睡眠医学与医学心理科主任王新源: 心理疾病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一个心理医生的工作手记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海南省农垦总医院)因为以前医院没有开设睡眠医学与医学心理科,在我开始上门诊的第一天,来就诊的人很少,倒是收到医院联络会诊的请求有几个。通过宣传,前来看睡眠障碍和心理咨询的患者渐渐多起来了。

    病例一、“我抑郁了吗?”

    那是2017年6月底的时候,印象比较深的有一个患者,看上去20多岁,戴着近视眼镜,表情忧郁,动作缓慢。

    见到我时,告诉我,他去了很多家医院就诊,包括广州及其他城市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目前情况不好,干什么都没有兴趣,全身无力,经常心慌出汗,感到人有“漂浮感”,心理很难受,每天活着有些煎熬感,不知哪天就熬不住了。我耐心听着,实际我懂他的意思,我的内心有一种沉沉的感受。

    他告诉我,在小时候,性格很开朗,上高中的时候,遇到一件非常“奇特”的事,从那时起,他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什么“奇特”的事呢?那年他17岁,对性充满好奇,开始学会了手淫,并沉湎其中无法自拔,为此内心常常焦虑不安,怕长期手淫会伤害身体,却又克制不住。

    后来家人感觉我好像是病了,便带我去广州看过病,也做了药物及其他的治疗,现在仍感觉很差,我抑郁了吗?看了很多医生,他们都说我患了“抑郁症”。我感觉吃那么多药,没什么用,现在我每天吃10多粒安眠药,其他的药我都不吃了。

    通过对他的观察与交谈,他患的是抑郁症。典型的症状兴趣减低,情绪低落,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睡眠差。我给他开了抗抑郁剂让他坚持治疗,同时希望他能接受心理治疗,他表示配合。经过2个月的药物及心理治疗,现在病情显著改善,病情稳定。

    病例二、 “近期总是睡不着,烦死了”

    一位年轻的女孩,向我诉说自己近2个月来,失眠很厉害,有时通宵都毫无睡意,早晨起来浑身难受,困乏,不想上班。听说海医二附院有睡眠门诊,便前来就诊。

    我问她工作很辛苦吗?她说:“也不很辛苦,到了晚上就开始担心,睡不着怎么办?睡不着,次日难受啊!一天两天也就算了,长期这样,感觉太痛苦了。”看上去,她表情很急躁,满脸痛苦的样子。“还遇到别的不开心的事吗?”她想了想回答:“好像没有。”这时我观察到,她眼里有些湿润。我问她:“你想到了什么?”她告诉我,父母的身体不好,尤其是父亲,近一年来经常胃痛,四处求医,又看不好,她非常担心。她说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儿,感觉父母的身体越来越差,内心非常担心。父母在一天天地慢慢变老,总感觉压力很大。说到这,见她声音变得低沉,好像心情平静了一些。她又问,我为什么睡不着?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还是焦虑症?我的病情是不是很严重啊!我问她:你不停的给自己贴疾病标签,把自己的病情说得很复杂很严重,你意识到了你的目的了吗?她很惊讶的看者我,说不知道。“其实,你表现病得很重,是为了回避你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当然你不用现在答复我,回去思考一下再说。”咨询后,我给她开了一点抗焦虑的药物。

    一周后,她又来咨询,说自己的睡眠好了,不用吃药了,也睡得非常好,并表示,我说得确实有道理,明白以后如何面对现实出现的问题了。

    患者失眠的症状显然与心理因素关系十分密切,通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病例三、“经常突然的心慌、出汗、有濒死感。一到医院,好像什么病也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

    来就诊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性,一见我就很着急得讲诉自己的情况。说自己近2年来,经常会出现突然的心慌、气憋,有一种快要死去的感受,每次持续大约30分钟左右,就可以缓解,现在不敢去远处,离医院超过3-4公里,就害怕,怕自己“心脏病”会犯。犯病时经常被送到急诊科,医生看后,说我没多大事,自己吓自己,死不了,可我还是担心自己会突然死去,难受死了。我问他,第一次是什么时候?“2年前”。有原因吗?“2年前因甲状腺上长了一个瘤子,医生建议我还是做了比较好,我就听他的建议做了,做后不久,就开始出现这种情况了,要是不做就好了,现在很后悔。”“甲状腺功能都好?”“化验结果都正常”。他不停的在说,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样子。我告诉他,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结合心理咨询与治疗。

    经过一周后的药物治疗后,说病情好一些,但还是怕犯病,不敢离医院太远。我给他进行了想象放松训练。他做完后,自觉情况有好转。我建议其回去继续练习。

    又过了一周,他一进诊室,表情喜悦,说自己敢于到离医院5公里的地方了,并表示很有效果。

    这个患者是典型的急性焦虑障碍,又称惊恐发作,现实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

    病例四、孩子总是喜欢啃手指,只要指甲长出来,就必须啃干净,是怎么回事?她有心理毛病吗?

    某天周六的上午,门诊来了一位中年男士,带来一个小女孩,看上去15-16岁左右,长得清秀,表情略显紧张。男士告诉我,这是他大女儿,在读高一。自己和妻子在海口打工,孩子和奶奶爷爷在老家湖南生活,这次是放暑假来玩,我们发现她老爱用嘴啃两个手的手指甲,有时把手指的肉都啃烂了,越不让她啃,她越控制不住,你看看她是不是有啥病啊?

    我让孩子的父亲回避一下,与这位女孩进行会谈。我问她,什么时候出现的?她告诉我是从2年前开始的,一开始习惯性的咬指甲,渐渐的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有什么原因吗?”“不知道。”我问她,父母看到你咬指甲是什么反应,她说,就是大声训她。当问及父母关心你吗,只见女孩两眼开始充满泪水。我问她,想起什么事让你感到伤心了,她回答,是想起父母很辛苦操劳的情景,这次是来海口玩,看到父母搬那些沉重的家具,自己又帮不上忙,觉得心理好难受。她告诉我,父母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就出来打工,平时很少能见到。问她不咬指头不行吗?她告诉说,看到指甲长出来,不咬心里难受,克制不住。问她对学习有影响吗?“有一点”。问她想解决这个问题吗?她回答想解决,自己也清楚这习惯不好,想努力克服。看到她急切的态度,我问她,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哪个阶段会频繁吸吮指头?她说,肯定是1-2岁。“对,你现在多大了?是否已过了这么一个阶段,但行为还停留在那个时期,这就是问题根源。”她听完我的解释,似乎明白了一些。我又让他父亲进来,告诉他,孩子在下意识咬指头时,尽可能少说她,或是回避一下,孩子这种不合理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一周后,其父陪同来门诊,我问他,孩子的行为有变化吗?她父亲说,咬指头的行为少了很多。我又问这个女孩,自我感觉怎么样?你讲的有道理,我这周也不想咬了,心理也没那么难受了,并说下周要回湖南老家,心理咨询还需要做吗?我告诉她,回去后找当地的心理咨询专家继续治疗几次效果更好。

    国内近10年来的发病趋势显示,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占总人口约25%的心理疾病患者,只有约一半的患者上医院求治。焦虑、抑郁及失眠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在此形式下,附二院于今年新建立了睡眠医学与医学心理科,对提高各类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的诊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心理疾病专家提醒患者,心理疾病是一种病,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只要患者树立信心,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国 际
   04版:国 内
   05版:国 内
   06版:体 育
   07版:健康专刊
   08版:文 娱
创新管理新模式 微创医疗见硕果
成立院前准备中心
一个心理医生的工作手记
抢救心梗时间紧学会自救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