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03版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标题导航
海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1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更新·专家访谈之六
海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博士解读海绵城市
如今的美舍河长提路生态修复段绿树成荫风光旖旎。本报记者 石中华 摄
经过治理美舍河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 特约记者 黄一笑 摄
城市更新的彩化种植让市民感到更温馨。 本报记者 石中华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本报记者 祝勇

    再造秀美山川

    近些年来,城市规划师正通过设计解决一系列生态与文化难题,并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在全国范围内,由俞孔坚带领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及土人设计团队正在构建一种有效的生态发展方案。首先,自然湿地得以保护;其次,混凝土防洪堤被河边的梯田取代,使植物能够自然生长,向农民学习,利用梯田涵养水源。植物和土壤就好比是海绵,在雨季河流上涨时吸收过量的雨水,能起到补充地下水资源的作用。这样可以为其它方面提供充足水源。

    俞孔坚1963年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东俞村,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他发奋读书,1980年顺利考取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1992年,俞孔坚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还未毕业就在美国景观设计方面最著名的SWA景观规划集团找到了工作。但他最终的理想是在中国大地上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使祖国大地园林化。这种理想,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实现。1995年,他成了获得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的第一个中国人,1997年,他放弃美国绿卡和优厚的待遇,举家回国。

    俞孔坚通过整整10年的努力,在中国创建了景观设计学。他首先大刀阔斧地批判古典园林,毅然地鞭笞“城市化妆”运动,推出了“反规划”新理念,强调用“不建设规划”来做“生态基础设施”,来构筑“景观安全格局”,创造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景观不光是修复城市,还要修复国土。在国土尺度上来解决问题,再造秀美山川……我的理想就是要形成海绵国土,不仅仅是一个海绵的城市,而且要回到人与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俞孔坚说,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一条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来应对城市生态问题的途径,更在于它以生态基础设施的形式在各个城市中的落实,并发挥着具体的功能。十多年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在全国上百个区域或城市内开展了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为了印证其生态理念,俞孔坚对住房进行了改造,改造的方法就是收集屋顶的太阳能和雨水,然后把雨水再引入房间,用雨水灌溉客厅的墙,把这个墙变成生态的墙。在顶层30多平方米的露台上,俞孔坚布置了家里的“低碳房”。太阳能电板,用来取暖;室内的一面水墙,用来调节温度,冬暖夏凉;收集来的雨水,用来养花种菜。他说,他渴望有一天,家庭没有空调,不需要加湿器,让大好山川恢复自然之美。

    改变千城一面

    原生态的东西没了,当下城市的面孔越来越千篇一律,高楼大厦、钢筋水泥。

    俞孔坚指出:“城市化妆运动”从形式上是步美国和欧洲“城市美化运动”的后尘,实际上是虚伪、空洞、畸形的造园传统的延伸,是有闲士大夫嗜好的“发扬光大”。他跑了国内100多个城市以后焦急万分,告诫大家:“城市美化运动”这条“有很多弊病的老路”走不得。

    国内很多城市每逢暴雨便开启“看海”模式。这是近几年,很多城市患上的严重内涝城市病,有没有解决“逢雨看海”的办法?方法就是“让‘小脚’变‘大脚’”“通过设计,让‘小脚’变成美丽的‘大脚’”两大策略,与洪水为友、让土地回归生产。近20年来,俞孔坚和他的团队以海绵城市的理念,完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程范例,享誉国际。

    俞孔坚用“小脚”和“大脚”生动地比喻了不事生产、刻意雕琢、病态而丧失机能和自然原声、健康而有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观。俞孔坚认为,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美丽的乡土大地正逐渐被剥夺了生产力、自我调节能力、对生命的承载能力以及本质的美丽,它在“美化”、“高雅化”和“现代化”的名义下,正迅速地被摧残。景观和建筑艺术受到“小脚美学”的巨大影响,也终于迷失了方向,塑造出的所谓风格,或是毫无意义的形式和异域情调,已经让城市和乡村变得丑陋、畸形。这些形式的作品在排放大量碳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退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恶化等问题已经在逐年凸显。

    “像海南这样的海岛,理应不会出现内涝这种现象的,但我们看到海口一下大雨就内涝,这就是我们人为地为海口‘裹上了一双不透水的脚’,让城市无法自我调节。”俞孔坚说,“我们太急于将粗野和生产变为高雅而无用,把无用当美丽。”

    俞孔坚介绍,“大脚革命”有两个关键的战略,一是“反规划”建立生态安全格局和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这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解放和恢复自然之“大脚”。二是“新美学和大脚美学”,并以以往项目案例来阐释何为“大脚美学”。

    俞孔坚认为,海口城市建设要用“大脚美学”把山、河、海融入城市建设中去,做好生态城市建设。当代一些巨型建筑和城市空间及大马路将被改造成新田园景观,为新田园城市提供绝好的生产和游憩场所,“这种新田园城市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新美学下的生存艺术。”

    助力海口治水

    2015年6月10日,住建部将三亚列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及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的试点城市。俞孔坚带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团队在三亚市开展了以“大脚革命”、城市“双修”理念、建设海绵城市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4月一场名为“大脚革命——建设生态城市与美丽海南”专题讲座,让俞孔坚与海口结缘,他在讲座中提出的“三面光”一词让聆听者记忆犹新;2016年12月28日上午,海口市委举办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海绵城市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专题讲座,俞孔坚应邀作海绵城市与生态修复专题辅导报告。

    今年2月7日,海口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引进国家级设计团队开展海口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同时聘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孙安军为海口市城市更新工作总顾问,探索实践城市发展新内涵、新模式。出台了《海口市城市更新行动纲要》,确立了海口城市更新“一江两岸、五网络;东西双港、两融合”的总体结构和“重整生态本底、重织交通网络、重塑空间场所、重构优质设施、重铸文化认同、重理社会善治”的六大施治纲领;并将海口城市更新重点锁定在水体治理、增绿护蓝、交通优化、文化复兴、棚户区改造、品质提升、山体矿坑修复等七个方面。

    “湖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鸟,水中有鱼,栈桥交错,人影穿梭,不仅可以前来深呼吸还可以欣赏两岸绿树绕岸、碧水潺潺而下的美景。”今年以来,细心的市民突然发现美舍河水不再黑臭,河道旁的水泥护坡不见了,露出了原始的红色土壤,岸边栽种了绿草红树。水中的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苦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鱼儿回来了,甚至多年不见的小白鹭、棕背伯劳、白头鹎也飞来了。海口美舍河,如何从一条年年治、年年不见好的“老大难”河道,变身为海口一张新名片。凤翔美舍河湿地公园经过大力治理改造,由原来的荒地、荒草、河沟变成了碧水绿色的生态园林,集园林、氧吧、美景、人文为一体。而以美舍河为典型的水体治理,让居民感受到了城市更新带来的新变化。

    “与其过多的人为设计,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在美舍河治理之初,俞孔坚就提出必须实施“最小的干预”、“让自然做功”, 摒弃固化河岸的传统模式,转而建设生态河岸和湿地。通过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植被以及人文痕迹,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进行生态治理。美舍河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中,“让自然做功”理念已成为共识。恢复水域植被,拆除人为添加的“三面光”设施,让河流水体重现自然风采。

    “保护自然的最少干预并非是简陋的设计,而是对水生态系统的理解,对自然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对健康美学的发掘和对文化遗产的保留。”在俞孔坚看来,水是流动的,人也是流动的,人应该随着自然景观的流动而流动。自然的环境很丰富,且十分多样,有林地、草地、湿地及人工改造的花园。应在不改变环境、不破坏地形、不砍一棵树的前提下,通过人的流动、人类的活动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美舍河长堤路生态修复示范段,主体工程就是让河流水体重现自然,一条亲水栈道将不同环境“串联”起来,做到了“最小的干预”。

    “河漫滩不要去动它,野草也不要去动它,在这种意境中,轻轻地坐上当代城市人所需要的一条板凳。”俞孔坚说,这种板凳它最宽也就1米多,最窄的可以60厘米,可以让人躺下来休息。同时晚上是亮着灯光的,人可以沿着一条板凳,融入到周边的环境中。很简单,但这恰恰是城里人所需要的。

    推动生态和谐

    俞孔坚将生态技术集成应用于“海绵城市”和生态修复工程,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大面积推广,并在欧、美等10个国家主持多项工程设计。面对当前城市生态中种种棘手的问题,俞孔坚及其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称奇的答卷。

    金华燕尾洲公园重点探索了如何“与洪水为友”,建立适应性防洪堤、适应性植被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铺装的设计;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将城市雨洪管理、水系统生态修复、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整合与城市滨水用地价值的提升有机结合在一起;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同时,实现了生态化的城市防洪和雨水管理,让自然做功。

    俞孔坚说,作为景观设计师,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人地关系来度过生态危机,必须重建土地伦理,通过在空间上设计和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城市发展,保障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发挥,保护乡土和文化遗产。

    “把原来的堤岸做成小块状的浅滩或树岛,水生的植物就有了更多的生长空间。鹭鸟、鱼、蟹等生物也有了更多的觅食空间。”俞孔坚说,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河边滩涂湿地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从提供栖息地到污染物去除、洪水存储,以及微气候的形成。他认为,对鸟类栖息、筑巢以及对鱼类繁衍、觅食、躲避、洄游等过程的保护,设计过程都尽量不要去扰动原有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换活动。

    美舍河的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人工措施创造栖息的潜在环境后,依靠的仍然是自然修复功能。凤翔湖与乾坤湖的堤岸处水、滩、岛三方面构成,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形成更健康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美舍河优美的绿化带、湿地公园等资源,打造以休闲产业为主的滨河新业态。俞孔坚说,海口美舍河治理模式就是“海绵城市”理念和“经营城市”理念的完美结合,让美舍河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让保护和发展得以良性循环,就能实现生态和经济“双丰收”。

    专家简介

    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白龙桥镇,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曾9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03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04版:要 闻
   05版:要 闻
   06版:双创新闻
   07版:社 会
   08版:经 济
   09版:国 内
   10版:国 内
   11版:国内/国际
   12版:体育/文娱
海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