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美舍河故事·系列报道⑧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03版
回眸2017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明代鼓楼:历史并未走远 再述动人传说
《登郡城鼓楼》
挖掘人文旅游资源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8年1月1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代鼓楼:历史并未走远 再述动人传说
▶铜钟铭文
▲府城鼓楼
▶明代铜钟
▲鼓楼全景
▲鼓楼顶层
▲鼓楼石碑

    美舍河流域的古建筑,有的如宏伟宫殿之华丽,有的如乡家小屋之恬静,有的如铁塔之巍峨,而有的如发端之纤细……然而,经时代变迁,大部分被破坏和损毁十分严重,甚至不复存在,空留一址念想。

    庆幸的是,鼓楼是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之一,记者从海口市文物局获悉,近期将对省文物保护单位鼓楼进行系统性地修缮,重新挖掘鼓楼故事,诉说动人传说。

    □本报记者 吴雨倩 文/图

    鼓楼建筑

    ——历尽沧桑 屡毁亦屡建

    顺着府城鼓楼街往下走,大概百余米的距离,便找到了鼓楼。相较于最早期的史料记载,现今的鼓楼街早已变成了居民巷,就像时光穿梭一般,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很难想象一座明代历史古建筑坐落于其中。

    斑驳的墙面,破损的房屋,虽然历史的余韵在它身上刻下了一道道沧桑,岁月的车轮无情地碾压着它的容貌,但它依然眷守着这片土地,凝聚着过往的印记,融汇着海口的人文风情,渗透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冬日里的暖阳本就难得,居住在离鼓楼不到5米处的75岁黄姓阿婆看着报纸在自家门前晒太阳。对于鼓楼的故事,土生土长的黄阿婆既是见证者,也是听说者。

    府城鼓楼原名谯楼,又称文明楼,是一座土木结构、古朴大方的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海南卫指挥使王友在已废元谯楼故址上修建。

    鼓楼原楼高三层,现仅存二层,均受历代珍视,故屡毁屡建。从鼓楼碑文记录,可知它近500年来的兴替迁易。鼓楼自始建至今历尽沧桑,是海口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之一。1994年,府城鼓楼被列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阿婆摘下眼镜,就像讲老故事一般,她告诉记者,据老一辈的人提过,明代倭寇侵扰我国沿海水域,当时琼州府城地区也遭海盗侵扰,鼓楼是当年海南军民打击海盗的一处指挥所,属于古代的一项军事设施。楼上有官兵驻守,城内外一旦有动静,战时鸣钟报警,抗击敌寇。平时则击鼓报更,开鸣晓昏。

    “您曾经听过鼓楼击鼓报更吗?”看到记者问她,黄阿婆立马笑了。她说,新中国成立后,鼓楼就置闲了,没人再听到过。“若说当年的鼓楼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就是‘变小’了!旁边的高楼一幢一幢地建起,鼓楼看起来就越来越小了。”黄阿婆若有感慨地说。

    踏着青石板,登上鼓楼,一眼便看见了鼓楼石碑。两米多高的石碑上,除了标题《重建鼓楼记》和落款“康熙三十四年岁次乙亥”依稀可见外,其它碑文均被风雨打磨得几乎殆尽,只用肉眼极难分辨。但由此可以确认,这块石碑记载的是清代重修鼓楼之事宜,对于梳理鼓楼历史,研究鼓楼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日前,海口市文物局以拓片的形式,将碑文内容“复印”了下来,并邀请文史专家对碑文进行了补充和解读。由此,石碑上的“秘密”终于昭告天下。

    据海南文史专家周济夫介绍,此篇碑文主要记述了鼓楼的历史沿革,以及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琼州知府张万言重建此楼之初衷。文中还以对话形式,阐明了重建鼓楼的重要意义,条理清晰、循循善诱,体现了超前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鼓楼街做缝纫生意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虽然来自四川,但在鼓楼街已经居住了十余年,总喜欢听老一辈的人讲一些鼓楼的老故事,鼓楼从初建至民国初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拆建。“或许我们如今看到的不是鼓楼最初的样子,但能够保存下来,已经满足很多人的念想了。”她说。

    走下鼓楼,看到距离鼓楼城墙最近的居民房也就一米多远。于是,脑海里交替浮现明代时期抗击敌寇的恢弘场面,与现代社会茶余饭后的清闲生活。时光荏苒,鼓楼的静谧和街边的喧嚣就像是两个世界,却又和谐地同处在一个空间里。

    鼓楼铜钟

    ——报警巡更 后移五公祠

    我国从西周时期就开始有了用青铜器制作的乐器钟,为音乐的演奏丰富了不少音质音量。战国以后,对钟的使用就更加广泛,形制也多种多样,那些单独的大钟成为特钟,大小依次成组配成的称编钟,也有的是从用途上分为特钟和编钟的。如今,海口五公祠学圃堂的南次间立着一口造型巨大的明代时期的铜钟,称为“禁钟”。

    然而,这口明代大铜钟其实是当年鼓楼上报警的大钟,后被移至五公祠。

    作为当年海南军民打击海盗的指挥所,是不是鼓楼上的铜钟一响,官兵即刻追击敌寇,而后鸣金收兵?国盛民安时期,鼓楼上的士兵是不是按点巡更敲响大钟,开鸣晓昏,保护着方圆几十里百姓生活安宁?那曾经从鼓楼上传出的洪亮、浑厚的钟声仿佛回荡在记者的耳边。

    踏着一探究竟的步伐,记者来到五公祠学圃堂,不多时便找到了这口明代铜钟。铜钟形制高大,做工精美,造型别致。周围有四道钟箍,每面铸阴阳八卦符号中的两个,四面共8个符号。铜钟的顶端用于悬挂的钮称蒲牢。两个蒲牢背向,中间正好形成易钮用于悬挂。

    相传,古人将钟钮铸上两只蒲牢,来源于一个遥远而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龙有九个儿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其中第三个儿子便是蒲牢。他生性好鸣,为钟上钮鼻。三国·雪综《西京赋》记载说:“海中由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曰蒲,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铃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为鲸鱼。”后来,就以蒲牢为钟钮别称了。

    “这口铜钟是从鼓楼搬运至五公祠学圃堂的,具体年份已经无从考证了,但现今保存完好,市民屡屡观光都青睐有加。”五公祠管理处主任郑云玲为记者介绍。

    “这口铜钟的口径达1.5米,如此大的口径可在夜深人静时传遍几十里。”郑云玲说。

    铜钟钟身铸有模印铭文,详细记载了铸钟的经过,达97字。铭文曰:“广东海南卫指挥佥事、信官张玉、石玉等,同琼中府知府程莹,发心各出俸资,命匠人新铸禁钟一口,计重两千三百斛,永充在本府楼中,开鸣晓昏,专为禁动军民而康,保卫府以平宁,雨畅时若,国泰清安。大明正统元年岁次丙辰夏四月吉旦。”

    鼓楼修缮

    ——整理保护 古韵写新篇

    一个地方的发展,没有历史的精华,没有人文的精神,这个地方就缺少特色,不能反映出本地区独特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

    府城鼓楼是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年久失修和投入不足,建构筑物损毁严重,无法满足对外开放的要求。

    “文物古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不能任由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自生自灭甚至惨遭人为破坏,我们有责任对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保护。”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说,修缮鼓楼,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另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提升旅游资产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并能带动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什么时候开始修缮并完工?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大新表示,修缮鼓楼的设计师团队来自广西文物保护设计中心,目前已完成勘探工作,但鼓楼城牌年代久远,若想修缮第二层,则需要考虑地基稳妥问题,若无法承载重量,城牌或将重新设计。“开工后,今年应该可以完成修缮工程。”他说。

    此外,作为另外一种载体,府城鼓楼,它是一座历史文物,但现在是居民巷。它所在的街被名为鼓楼街,每年的正月十二,是鼓楼街公期之日,当日热闹非凡,人头攒动。黄阿婆说,“公期是地方文化习俗,也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年度性、区域性的祭神活动。而鼓楼作为一位时间老者,见证着生老病死,兴衰昌盛,成了大家心中永远的寄托。期盼修缮后的鼓楼可以焕发生机,重新讲述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世事都远了,数百年来,鼓楼依旧每天都吸引着游客不绝而来,并留下诸多珍闻佳话,有些已被时光慢慢埋藏在街巷深处。然而,历史也并未走远,当我们再度来到鼓楼,那石碑,那城墙,那人家,那古街古巷的景象,一定会勾起无限的追思与感慨,在朦胧中遥想其并不平凡的过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03版:回眸2017特别报道
   04版:美舍河故事·系列报道⑧
   05版:国内
   06版:国内
   07版:国际
   08版:体育/文娱
明代鼓楼:历史并未走远 再述动人传说
《登郡城鼓楼》
挖掘人文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