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副 刊·聚焦千年古城——琼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学宫书院教化万千琼岛学子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8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百年书声不绝
学宫书院教化万千琼岛学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琼山地区曾兴办一批学宫书院,包括石湖书院、苏泉书院、崇文书院、桐墩书院、雁峰书院、东坡书院等十多所著名学府,而能够保留至今的却并不多,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琼台书院便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来,琼山地区人杰地灵。《琼山县志》有云:“由唐迄宋,人文蔚起,至明为尤盛。人娴礼义之教、士多邹鲁之风”。可见,琼山兴办教育始于唐代。宋代后,一批学宫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琼山涌现。这些学宫书院成了名士传播学问的讲堂,更成了好学子弟成才的摇篮,也让琼山科甲蝉联。一位位海南的年轻才俊,正是通过学宫和书院的教育,一步步走向成功。

    在明清两代,琼山曾是全国登进士者最多的县之一。琼山历史上留下过“一里三贤”、“五里三进士”的佳话,流芳千秋。而这些,都与历史上这批大大小小的书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追忆这些书院的往昔,仿佛还能听到岁月那一头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本报记者 梁冰 文/图

    1

    琼山开启琼岛人读书致仕的历史

    琼山兴办教育始于唐代。在中国古代,学校有官办和私办之分,某某府、州、县官办的学校,如府一级的称为“某某府学”,亦称“某某府学宫”,州、县一级的名称与此相类,“学宫”又是教官的衙署所在,一般由官府拨款、当地官员捐俸或绅士募捐而修建。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即使是“孤悬海外”的海南,其文化教育事业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契机,官办学校逐步兴起。海南第一所官办学校琼府学宫就是在北宋时期初见雏形。琼府学宫的前身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奉诏创建的琼州学宫,旧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的琼山中学校园内。随后,仅仅在宋代,琼山就兴办了一批书院、社学、义学,如东坡书院、府部社学等。从此,开创了海南人读书致仕的历史。

    “作为古代海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海口琼山的人才辈出,其实应当归功于府城教育的发达。”海南省地方志学会负责人介绍,不仅有府学、县学,还有书院、义学、私塾,就算普通百姓家的子女也能有机会读书。从宋代开始,府城地区办过琼州学宫、琼山县学,最值得一提的是,出现过琼台书院、苏泉书院、桐墩书院、雁峰书院等10多所书院。史料显示,仅明代,全琼创办书院21所,其中琼山占8所,乡村社学全琼共计179所,琼山占81所。到了清代,各类学宫、书院已遍布琼山各地,琼山府城已经成为全琼文化教育的中心和最高学府所在地。

    琼山地区的学宫和书院培养了一批贤才名仕,如丘濬、海瑞、唐胄等人,他们先后考取功名,声名远扬。同时,丘濬、唐胄、郑廷鹄、许子伟等名士也热心于兴教兴学,他们都曾创办过书院。正是历史上这些先贤的榜样作用,激励了海南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在整个科举时代,鼎盛时期海南的书院曾达到60多家,对于传播中原文化,教化百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最有名的约有17家,而现存的书院仅有3家,分别是儋州的东坡书院、海口的琼台书院、文昌的溪北书院。

    书院的兴办,给琼州大地的文化教育带来了质的飞跃。科举时代海南进士共有96人,特别是明代数百年间,琼州府进士就达到62人,这在当时是登进士较多的地方之一。

    岁月更迭,历史上的书院绝大多数早已不复存在。如今,提及海口的古代教育,这些书院就是一个历史的源头,从中可以梳理出海口的文脉。桐墩书院、粟泉书院、雁峰书院、同文书院、奇甸书院、东坡书院、西洲书院、琼台书院……这些在历史上曾经教化了无数琼山乃至海南学子的学宫书院,有的已经适时改做他用,有的世代相沿,遗存至今,成为琼山历史文化的印记。

    2

    最大学宫在历史中悄然消逝

    有人说,府城的地形像一只神龟,头朝七星岭、尾向马鞍岭,伏卧在琼岛之北端,而文庄路恰好就在龟的脊梁上,阳刚气盛,居高而设。历史上的不少学宫、书院都发迹于文庄路。海南第一所官办学校琼州府学宫便是其中之一,其最早的宫址在现今府城镇东门印刷厂附近。最早的琼州学宫坐北向南,有礼堂和讲堂以及东西两庑和戟门。琼管安抚司成立后,琼州府学宫成为全岛当时最大的学宫。

    如今的文庄路上,有一座海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琼山学宫大成殿”。琼山学宫自宋代建立以来历经风雨,如今虽只剩一座大成殿默默伫立在居民楼群中,经过修缮,曾经破败不堪的大成殿现已焕然一新。有人认为琼山学宫即琼州学宫,对此,海南资深文化人刚峰表示,此琼山学宫并非琼州学宫,这是两家学宫。

    有关琼州府学宫的扩建和重修从未停止。元丰年间,当时琼管帅李时亮曾一再为学宫接收朝廷赐书,还特地在大成殿西侧建御书阁一座,珍藏历朝御赐书籍。南宋年间,琼管帅韩璧重修学宫时,朱熹还为其作记并写明伦堂额。万历七年(1579年)则是琼州府学宫面貌巨变的一年。当时琼州知府唐可封认为该学宫棂星门过于靠近城墙,有碍风水,决心要将大门改建朝东,为使改建后大门视野开阔,他耗费巨大财力,竟下令将东南一带接近学宫城墙往外推移。由唐可封下令改后的学宫更加庄严肃穆,棂星门外树立了一块用巨大的石板精心雕成的屏风,上端刻着精美的戏珠双龙,屏风前不远处开凿泮池,石质拱门跨池而过。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琼州府学宫被台风摧毁,大半建筑物倒塌。由海南文史专家梁统兴编撰的《琼史百问》一书中介绍,琼府学宫于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广东学政翁方纲迁建于试院内,即现今琼山中学校园东隅。新学宫地恺气壮,有大成门、大成殿、两庑、门序、街阃、筄桷、讲诵之堂、疱煏之所。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则是学宫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

    由于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学宫备受灾害摧残,迁址、扩建、修缮、甚至重建,不断循环往复,可谓是饱经风霜,县志有记载的自然灾害就有多次。万历三十三年地震,积岁飓风,庙堂尽圮,署县通判捐俸修建。康熙十一年秋天,再遭飓风倾坏,棂星门石柱折断,周围墙垣倒塌。知县刘源清、教谕余榖会集诸生设法捐修,未就;康熙十四年捐修完成后,十七、十八年连遭飓风,又全部毁坏。有记录的受灾重建仅康熙年间就达7次。历任知县不辞辛劳一次次召集捐建,可见学宫在当时重要地位。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20年代。1922年,琼山中学迁入琼府学宫和琼州府衙后,仍保留学宫讲坛和部分斋舍等古建筑,后来,学宫文物逐渐消失毁坏。在琼山中学府城老校区内,记者见到了几块残存的础石。据介绍,这些暗黑色、带有蜂窝状石纹的础石便是古代琼州府学宫的遗址。“我很小的时候就见到这些石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上面的花纹还是清晰可见。”学校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回忆,上世纪50年代左右,当他还在琼山中学读书时,琼山中学校园内还有一幢古代府学宫的建筑,朱红色的门柱、巨大的础石、带有浓厚书卷气息的建筑风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经翻阅史籍、多番考证,确定那应该就是海南文化教育史上第一所官办的最高学府———琼府学宫最后的校址,即琼州学宫。

    在历史的狂流中,琼府学宫早已消逝,令人唏嘘不已。“只能靠历史的记录来感受当年的琼府学宫了。”文庄路上,一位经营餐饮小店的店主说道。刚峰认为,尽管令人遗憾,但是重建作为教育机构的琼府学宫,并没有多大意义。

    3

    三百年杏坛圣地教化贤才无数

    讲到琼山的学宫书院,就不得不提及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琼台书院。享誉中外的琼台书院是一所典型的官办书院,虽然不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却是清代琼州唯一的府立书院。史料记载,清代琼州府进士31人,举人178人,几乎都出身于琼台书院。

    琼台书院坐落在府城闹市区,其创建者是道台焦映汉,关于书院具体的创建时间说法不一。据《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焦映汉,陕西人。康熙四十四年分巡雷琼道。勤宣德教,扶植士气。创建琼台书院,宏敞完固,轩豁光明。”由此可知琼台书院的创建者是焦映汉。焦映汉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冬开始接任黄国材分巡雷琼道的,琼台书院创建的时间应由焦映汉说了才算。而焦映汉自己写的《创建琼台书院碑记》落款是:“分巡雷琼兵备道武功焦映汉撰,康熙四十九年秋月立”。 可知焦映汉说琼台书院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创建的。此后的州、县志,皆记载琼台书院的创建时间为康熙四十九年。对此,也有人解释为书院是创建于康熙四十四年而落成于康熙四十九年。

    “琼台”一名是否为了纪念一代文宗丘濬呢?《琼史百问》一书中答道:“非也。”作者梁统兴表示,琼台一词,从宋初开始就己成为海南地方的爱称了。宋开宝五年将琼州治迁来今府城镇,开制琼管安抚都监台,官衙设在清代道台衙、今文庄路琼台福地坊右(现琼台书院奎星楼后斜对面)。缘此,后人便称此地为琼台。隨着海南岛的不断开拓,琼台的地理内涵越来越广,宋明时代的州城或府城称为琼台,后来甚至整个海南岛也称为琼台。

    琼台书院初建时,规模较小,院舍坐南朝北,院勤勉设课厅,中间是讲堂,院后还筑有一座奎星亭。琼台书院的名字刻在院门外竖立的石坊上。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太后万寿恩科,琼台书院有4名生员考中举人。适逢新任道台德明抵琼,闻讯大喜,便亲临书院督查和考课,觉得“奎星亭卑小湫隘,非所以焕文明而腾士气”,于是筹资扩建。这次扩建,拆除奎星亭,修建奎星楼,并在楼房两旁增设廊庑各3间。乾隆十八年(1753年)工程完成时,恰值乡试放榜,琼台书院又有4名生员中试举人。在双喜临门,万众欢腾之际,德明欣然撰写(建琼台书院奎星楼碑)一文,纪事立碑,鼓舞后人,此碑至今仍立在奎星楼前。

    在历史的长河中,琼台书院名师辈出,高徒遍布,书院的主讲都是当时全岛的名人,如吴典、王时宇、王承烈、吴缵姬、林储英等人,书院也是海南文人向往的杏坛胜地。发生在琼台书院内的掌教谢宝和学生张日旼巧计掩护被打丫鬟的故事,还被改编成粤剧《搜书院》,传唱至今。

    有关琼台书院的重修和扩建,有记载的就有十余次。“嘉庆年间一次重修是琼台书院史上的一次根本变革。”梁统兴在《琼台胜迹》一书中写道,由于书院年久失修,不可居住,督学傅棠巡视乡试抵琼时,捐廉银400元作为修葺书院的经费,由雷琼兵备道费丙章负责具体事务。费丙章购买一间民房,将原来坐南朝北的方位改为坐北朝南,同时增设斋舍、厨房和浴室若干间,还修建奎宿阁奉祀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和乡贤丘濬、海瑞等。

    时过境迁,有着超过300年历史的琼台书院早已不单单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还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慕名前来的游人络绎不绝。

    【记者手记】

    琅琅书声传千年

    这里的琼台不单指琼台书院。千百年前,琼山曾经高擎琼岛文化的大旗,播撒文明的火种。穿着青衫的学子,从这里走出来,走向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子曰诗云”的读书声在琼岛这一“蛮荒之地”流传至今。

    令人遗憾的是,几百年前曾经辉煌一时的众多书院,如今许多连建筑都没能留存下来。同文书院于清顺治四年改为了游击署;尚友书院、鳌山书院、龙山书院等一批则或早或晚地改为了各式中、小学;西洲书院、粟泉书院等则因各种原因无奈荒废……即使是盛极一时的县学,即琼山学宫,如今也已经被钢筋水泥的高楼所包裹,只剩一座孤独的大成殿。

    令人欣慰的是,府城这座千年古城,还遗留古时的书生气,行走在文庄路,曾经遍布于此的大小学宫、书院,让人充满想象。在历史狂流中,琼山地区的琼台书院从未停止办学,教化学子无数,300余年间书声不断。琼山学宫的大成殿也还在,踏进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闻见墨香一阵,听见书声一片。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琼山地区的学府学宫大多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了无踪迹,但不绝的书声,终会穿透风雨,响彻琼州大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
   03版:要 闻
   04版:国内/国际
   05版:国内/国际
   06版:副 刊·聚焦千年古城——琼山
   07版:文娱/体育
   08版:广 告
学宫书院教化万千琼岛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