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副刊·骑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
海口·脱贫攻坚进行时
 
标题导航
写作如打井,总会有甘甜水涌出来
“诗歌龙门”让“诗”和 “远方”走在一起
欧洲华文传媒协会 第13届年会开幕
斯里兰卡举行 “汉语桥”中文比赛
鲁豫携新书《偶遇》 与读者分享心路历程
聚焦时代主题 彰显阅读之美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8年7月23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作如打井,总会有甘甜水涌出来
——著名作家张品成谈文学创作中的正能量
张品成在海南医学院图书馆演讲。
张品成谈文学中的正能量吸引了众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
张品成(左)在讲座前被海南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名师断言他写红军没出路,结果他写成了全国著名的红色作家。曾经一个人重走长征路、五年未动笔写作,但他没有觉得是浪费时间……近日,国家一级作家、海口市作协主席张品成受邀到海南医学院图书馆,为海医大讲堂文化艺术专题讲座开场。结合自己30年来坚持红色题材的创作经历,他畅谈了自己的文学立场和所秉承的观点,作了题为《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文学创作当中的正能量》的演讲。他阐明写作要找准个人阵地并坚守,写作就如打井,持之以恒地往下打,总有一天甘甜井水会涌出来。

    □本报记者 彭桐 文/图

    去挤独木桥 不如占山头

    “文学跟日常生活任何形式的工作一样,最好能占一个山头,如无山头就无发言权,就在国内文学界无地位!”在海南医学院图书馆面对文学爱好者和中青年作家,张品成在专题讲座中谈到他是怎么走上写红色文学题材之路时说,他很幸运,在青年时就悟到了关于“山头”的重要性,使他当初就有了正确的选择。

    张品成求学江西师范大学,从大学第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不会当老师,因为这不是他兴趣所在。他认为学汉语言文学,就是要当作家的,将来要以文学谋生,所以分配后他很快就转到专业创作领域,这是靠其努力和思考促成的结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不仅大学中文系学生,满工厂的人,甚至农村不少青年都在搞文学。张品成琢磨着自己的文学大厦如何选址奠基,他看到到处都是和他一样雄心壮志的“文青”,文学道上真可谓是千军万马。

    张品成当过知青,也想写,可一翻书看,就叫道“完了”,因为韩少功写了《西望茅草地》、阿成写了《棋王》等,他还没落笔,就已落在别人后面了,此路不通!不能写农村,也不能写大学生,当时方方已写了《女大学生》,还是得奖作品……他归纳了半天,就去找老师熊述隆。

    听说想写小说,老师笑说:“那不错,你小子肯定也能写好!你准备写啥?”一说要写红军,这位当时非常有名的老师大吃一惊,不仅瞪圆眼睛,还立马下结论:“这个肯定没路,越写越死!”张品成就讲他认为的道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如果一个人反着走,就很可能走出路来。

    “这个定律对我有影响,时刻提醒我绷着一根弦:当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往前奔时,你是可以考虑反着走的!”张品成回忆说,那时你要说写红军也叫做写革命题材,同行和老师们都会笑话你。当时的时髦题材是知青、校园、农村和大学生题材。尽管老师和文友们反对,他在心里一百个力挺自己:千万不能“跟趟”,顶住天大压力,“走自己看准的路!”

    张品成认为,莫言得诺奖了,你就多读他的小说,按他的套路走,这是错的路径。穿衣服什么的可以赶时髦,但写作这种事千万不能赶时髦。张品成凭着自己所认的死理和韧劲,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来,他不仅“一根筋地”写红军题材的小说,而且一直固守儿童文学的阵地,并由此成为“中国最红的红色作家之一”,如今红色儿童文学的著作已出版了30多部。

    张品成说,他写小说时,已举办了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现在已改为鲁迅文学奖。只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始终未改,一直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用的名称,“我选‘红军’、选‘儿童’,这两方面一结合起来,算是比较冷门,也比较容易出彩,起码我是不断有收获!”

    题材无原罪 挖掘正能量

    “题材无原罪,任何题材都存在能量,它跟任何物质一样都存在能量,不只是太阳有能量,包括一粒灰都有能量!”张品成说,物理学层面的知识,一般人都会懂,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关键是如何把题材里的能量发挥出来,如何挖掘出来使之成为正能量。任何题材都可能成为负能量的,如果写作者的立场不佳、观点不妙,就是拿一个很好的题材写,也可能写得很灰暗,写出一种非正能量的作品来。

    张品成把红色题材作为一个富矿来挖。多年来,他不仅为此“伤脑”,还“伤筋动骨”。他看了很多革命史,后来他发现阅读得越多越感觉是在瓶颈里走路,不能走到文学创作所需要的宽阔的天地里去。他也渐渐明白,不能被革命史册中的史料知识框住了思维,也不能用史学研究著述的方法来写红色小说。不靠革命史料靠什么写?得靠自己去“行走和发现”。

    1986年,没有人组织,张品成有一个令人惊诧不已的行动,他一个人重走长征路。“那时候我工资是53块钱,当时的钱比现在经用,物价很便宜,也够我一路花费!”张品成说,因为对那段历史极感兴趣,他怀着虔诚的心,翻过了嘎贡雪山、夹金山,找到了一个叫达维的地方,“我要看看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子,因为红军在这里开了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叫达维会议。我找到了这个地方,还到达了四姑娘山,了解了很多故事,获得第一手素材!现在四姑娘山是一个很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县委书记曾问我能不能挖掘下跟红军相关的题材,想把红色文化更多地融入到旅游中,一听我说哪些地方有哪些战斗,惊了,再听说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关注,研究红军30多年,简直呆了,说没想到一个作家竟比一些历史专家还了解历史!”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品成出了一本中短篇小说集《赤色小子》,收录的小说是他创作初期的作品,一部分是他在江西工作时写的,大部分则是他1990年下半年来海南后写的,时间和写作地点的跨度都比较大。为什么叫《赤色小子》?1995年在北京买房居住的一位叫陈卫平的台湾出版家看出来了。陈请张去其四合院喝茶,并说要出版他的这个集子。后来两人聊了很久,陈卫平谈了看法,张品成认为对方认真读了其小说,而且完全读懂了,感动又感激。俩人缔结了深厚友谊。

    张品成详尽阐述,让人不仅有所了解其怎么写红军,又是怎样利用红色题材来塑造人物,明白了文学的正能量在创作中如何彰显。“我们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要写出它正能量的东西来!”

    张品成说,一些国外战争小说让人受益匪浅,他在努力让自己的红军小说跟国外进行某种接轨,以达到国际性。

    “大家不能老看《拯救大兵恩瑞》之类的,我推荐看一部很经典的法国电影,是二战题材的《沉静如海》。这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寄居德国军官与一位美丽少女之间的爱,整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只说了两个字‘再见’,这部反映战争时期爱情的影片,我每看一次都会流一次泪!”张品成说,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残酷的,按照哲学的逻辑推理,它几乎是没有正能量的。但是,全世界的作家和艺术家们,都从中挖掘出关于真、善、美,或与正义、情义和人性等相关的正能量的东西出来,以感染人、熏陶人或给人启迪与感悟。

    生活不宜固执 文学需要坚守

    “写作不能赶时髦,文学很讲究个性!”张品成认为,能深入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就是好文学,起初可以借鉴学习,模仿别人,掺入他性,但归根结底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特性。

    张品成说,沈从文在西方国家很有影响力,那是因为他的语言很有个性,读贾平凹和莫言等名家的一些作品,其语言里就有沈从文的影子,没有那种“啪啪啪”的快节奏,而是把节奏放慢。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形象思维,只要把形象的东西传达给大家即可,它不像严密的哲学、科学讲座,有板有眼的。“如果仅这样,大家可能就对文学不感兴趣了!”张品成说,诗歌也好,小说也好,都讲究思维的跳跃性,“你写得太直肯定不会是很好的小说。为什么现在电脑这么普及,视频发展得这么快,可电影还是消灭不了小说呢?很多年前,就有人预言文字类的小说要被高科技消灭掉。但是消灭不了的!”

    好的电影是有互动的,编剧和导演会留空白给观众去创作,但是大部分电影剧情很满、很充实,观众只能“跟着感觉走”。但是,好的小说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留给读者好多东西,让读者去介入。张品成认为,这就是小说永远不会被视频打败的原因。它是极具互动性,有点像电子游戏,很吸引年轻人,“所以我说影视消灭不了小说,并且小说还会长久存活!”

    “我写邮票大的一块地方!”这是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话。他的意思是,不写南北战争,也不写别的地方,他只关注其家乡。在我国,众多作家也只写自己熟悉的邮票,莫言一直写他的山东高密,阎连科老是写他的河南老家……“我是福克纳的粉丝,我学他,就只关注我的赣南,写红军和儿童小说,只专注于一隅的精彩!”张品成说。

    张品成从事文学初始,强烈地爱好写诗,曾和一位叫蔡卓凡的最早在《诗刊》《星星》等名刊发表作品,是当时被国内诗界认定的江西较优秀两位大学生诗人。就在写诗有影响力时,他发觉他“写诗没有出路和前途”,就改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怀抱,此后再也没有改弦易辙过。后来有文友交流中说也要改写小说,他只是笑应:“我觉得诗人也必须存在,而且诗人中途改写小说的失败的很多,所以我们搞文学还是要回到福克纳那句话,写‘邮票大的地方’……”

    “成功者强调的是坚守,也就是固执,当然固执在很多方面行不通,比如两口子都固执家就搞不好。但是文学最需要坚守!”张品成说,写作如打井,有些作家打了三五年不见泉水就换地方,本来写农村题材看人家写城市题材跑得快也立马转向,“我看这都是要命的做法!我曾经五年没写作,但我没觉得浪费,那是积累功力的五年!我写红军题材不仅多人反对,也有好几年都不能发表,但我没动摇,而是坚持。不妨就在一个地方犯傻,持之以恒地往下打,流着血汗地再往下打,总有一天那甘甜井水会涌出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海口·脱贫攻坚进行时
   04版:要闻
   05版:城市更新
   06版:视觉
   07版:社会
   08版:国际
   09版:国内
   10版:经济
   11版:副刊·骑楼
   12版:体育/文娱
写作如打井,总会有甘甜水涌出来
“诗歌龙门”让“诗”和 “远方”走在一起
欧洲华文传媒协会 第13届年会开幕
斯里兰卡举行 “汉语桥”中文比赛
鲁豫携新书《偶遇》 与读者分享心路历程
聚焦时代主题 彰显阅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