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城市更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
海口·脱贫攻坚进行时
 
标题导航
海口湿地:万物生长乡愁浓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口湿地:万物生长乡愁浓

    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是海口刚刚获得的生态保护新名片。“荣誉实至名归,为海口感到骄傲和自豪。”海口资深湿地保护工作者周缘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湿地是一种浓浓的乡愁,是万物生长的家园,湿地守护永远在路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口发展的最大本钱和核心竞争力。从国际湿地城市再出发,海口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全面提升海口湿地保护和恢复水平,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扛起加快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省会城市责任担当,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积极贡献海口力量。

    □本报记者 曹马志

    湿地入城 唤醒童年乡愁

    守护湿地,守护儿时的清澈回忆,让美丽重回眼前。

    全长23.8公里、流域面积50.16平方公里、纵贯海口南北的美舍河,是海口人民的母亲河,曾经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绿意葱茏,与河相伴,打闹嬉戏的童年时光是许多市民心底的温暖印记。然而近年来因被污染,一度成为让人不愿靠近的“城市伤疤”。

    从2016年底开始,海口全面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持“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统筹实施,水岸同治,久久为功,美舍河实现美丽蝶变,成为新的“城市会客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如今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内,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大叶油草、吐露芬芳的三角梅、高大挺拔的椰子树,蜿蜒的生态透水园路旁,还有荔枝、龙眼、莲雾等多种热带果树组成的“百果园”。“美舍河又回来了,还多了这么大的公园,感觉就像做梦一样。”眼前的鸟语花香,让市民王宇流连忘返。

    生态“负资产”,也可变身城市新名片。在凤翔湿地公园内,占地1.4万平方米的梯田湿地引人注目,紫色、粉色睡莲悄然绽放,每一块“田地”分种的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等不同植物,在风中摇曳生姿。“污水过湿地,清水汩汩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美舍河项目治水专家王晨介绍,在建筑垃圾堆弃场上建起来、融合了10余项中国科学院水处理专利技术的八级净水梯田人工湿地,通过填料的过滤、植物根系的吸收、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质。梯田湿地近期每天可处理0.5万吨的生活污水,远期可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

    “公园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都在为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王晨表示,沿岸的透水自行车道、火山岩挡墙、亲水栈道及带有净化水质作用的绿植,暴雨时能起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作用。在美舍河道,原来的硬质堤岸变硬为软,退堤还河,构建内河湿地,改善了原来的“三面光”现象,增加了水体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接触界面,有利于河流自然渗透,河水自然净化。

    湿地入心 激活城市文脉

    悠久的湿地,穿过岁月的长河,沉淀深深的历史底蕴。在湿地保护中,海口在加快生态修复的同时,也在同步推进文脉修复,不仅让清澈的水体重新回到人们眼前,也将流淌在人们记忆中的城市记忆激活,留住浓浓乡愁。

    在美舍河的苍屹湖畔,有一处神秘石洞,石洞上“石室仙踪”四个字清晰可见。这是水体治理中的意外发现,经过考古人员细心挖掘,“石室仙踪”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吸引全城的目光。

    据市文物部门考古调查,“石室仙踪”题词于明万历年间,为福建泉州武进士海南副总兵邓钟的题字。目前,“石室仙踪”列为海口首批城市更新示范性项目之一,被精心保护修缮,着力打造成美舍河畔的人文景观。

    据了解,美舍河是流经海口10多条主要河流中文化底蕴最深厚,文物古迹遗存最多的河流。目前现存古建筑遗迹有龙婆西湖庙、石塔村的文峰塔、仙人峒、府城古城墙和五公祠等,其他诸如明昌塔、关帝庙、文昌阁、大悲阁等已难寻遗迹。在加快美舍河修复的同时,海口多举措寻找美舍河“文化记忆”,通过文脉修复,留住美舍河的“乡愁”和“记忆”。

    挥别美舍河,走进潭丰洋湿地。这里水退为田、水漫即为洋;有田种田,有洋打鱼,地处羊山湿地南部的潭丰洋,核心部分是超过320公顷的火山熔岩湿地景观。独特的火山地貌、充沛的降雨,使得地下水在此汇合,并以泉水形式流出,让潭丰洋周边植被丰茂,滋养乡村,润泽一方百姓。

    “羊山地区最大的特点是当地居民和湿地密切相关,是一个天然系统。在保护的时候,应该和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和应用结合起来,让湿地有生命力,长久地保持下去。”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教专家卢刚说,在羊山区域这种特定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条件下,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之紧密相联,其聚落格局、建筑材料、种植方式、物种选择、水资源利用方式等,呈现出与火山熔岩自然环境的高度适应,形成一个协同进化体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号称“海南都江堰”的旧沟、新沟古水利工程,火山石蛇桥,田洋系统,火山石古井系统,火山石民居及院落等。羊山湿地的保护应该遵循它本身的自然条件和特点来进行规划和保护。

    守护湿地的美丽,更要保护湿地的文化。目前,海口正在加快美舍河、羊山等湿地的文化挖掘力度,用情用心修复文化脉络,提高城市文化底蕴,让市民游客在这里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让美丽的湿地风光和迷人厚重的人文风情交相辉映。

    湿地入梦 守护生态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海口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守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让万物协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幸福的生态城市。

    走进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河两岸红树挺立、三角梅招摇,公园里遍布了生态草沟、生物洼地、青蛙塘、蜻蜓塘、绿色屋顶和沙丘-林塘系统以及昆虫旅馆等小微湿地,仿若走进了一个“湿地博物馆”。

    栗色后背头,黑色眼线,蓝色高领遮喉,着一袭孔雀蓝绿的燕尾服,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鸟”的蓝喉蜂虎。今年,它的身影频频现身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五源河新发现蜂虎,使得海口除了金沙湾之外,又新增一处蜂虎集聚繁殖地,也是靠近市区最近的繁殖地。”海南观鸟会会长程成认为,蜂虎选择五源河,说明这里适宜它们生存。多年未现身的蜂虎爱上这里,聚集筑巢地,这离不开五源河湿地的精细保护和修复。“在五源河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精心打造了小微湿地和昆虫博物馆,它们可以为野生动植物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生存繁育空间,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庇护场所。”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尽可能保留河道自然形态,海口还对受到破坏的河道重新按照河流原有的自然面貌进行河道修复、对河岸生态空间进行地形设计和植物精心配置,并充分发挥河岸土壤种子库的作用,让那些自然分布的河岸植物生长起来,充满浓浓野趣和原生态。

    为了让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海口编制了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将全市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4个一级功能区和12个二级功能亚区。全市近3万公顷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着力建设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及45处湿地保护小区,保护面积达6369公顷,占陆域湿地面积的64.38%。生态湿地将被打造成汇集山水林田湖草于一体的景观,形成“湖中有岛,岛上有林,林中有鸟,水中有鱼,栈桥交错,人影穿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象,让市民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①美丽的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②落日下的东寨港红树林,霞光倾泻海面,余晖与树影交融。

    见习记者 张洋 摄

    ③景色秀丽、造型别致的人民公园湖心岛。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④琼山云龙36曲溪湿地。              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海口·脱贫攻坚进行时
   04版:
   05版:视 觉
   06版:时 评
   07版:广 告
   08版: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
   09版:城市更新
   10版:社 会
   11版:经 济
   12版:国 内
   13版:国 际
   14版:副 刊
   15版:体育/文娱
   16版:健康专刊
海口湿地:万物生长乡愁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