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3版
要 闻

05版
经 济
 
标题导航
海医:为本土儿科团队储新军
第十届上邦百汇城杯 征文比赛开始初选
小记者卖报收获多
一草一木皆教具 校内校外是课堂
一张报纸诞生记
海口玉沙实验学校 致敬“最美逆行人”
小记者活动播报
本报小记者四月职业体验活动来袭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9年4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口乡村小学的实践教学课——
一草一木皆教具 校内校外是课堂

    没有先进的设施、专门的场所,但这并不影响海口周边乡村学校的实践课。在这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报记者 刘晓惠

    教具信手拈来 课堂延伸到自然

    “谁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在短时间内估算出这片菜地有多少株菜苗?”“手里的一只豆角大约有多少克?”在灵山镇中心小学的校园农场里,教师陈淑乾不断抛出一个个问题,她把数学课搬到菜园里,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从身边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中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

    “我很期待陈老师的田园数学课,不仅可以动手做实验,还可以感受美丽的大自然。”学生蔡倩告诉记者,陈老师把数学课搬到田园并不是第一次了,在这里,植物茎叶间的夹角、果蔬的重量、菜园的面积、菜苗的高度……都是陈老师信手拈来的教具。

    “这样‘田园+数学’的教学模式,把国家课程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带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学会用身边素材构建数学模型,这能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应用意识,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陈淑乾说。

    不仅是在灵山镇中心小学,在我市其他乡村学校,让课程走进乡间、走近自然已成为常态。

    在云龙镇中心小学,学生走进农田,认识农田里的农具,进而了解社会的发展进程。云龙镇中心小学副校长符传彪说,农具见证了我国的农业文明和社会变化,包含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切入点虽小,却能让学生在田间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自2014年起,我省启动了“省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计划”,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所有村小、教学点小学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如今,5年过去了,海口许多乡村学校的自然优势被老师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开发起来。

    充分挖掘资源

    在探索中成长

    那些曾经没得到重视的自然资源如今都被利用了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农具、农作物,学习种植,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探究能力;带学生进入田园,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讲述、描绘、表达他们眼中的田园,培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没有先进的设施,一草一木皆是教具;没有专门的场所,校园内外都成了课堂。“这些材料最真实、最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最深刻”,陈淑乾在多次的实践中意识到,乡村学校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多元的教学模式并不是“无资源”,而是“无视资源”。“如果能转变观念,抓住乡土特点,乡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辟出丰富的资源。”陈淑乾说。

    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陈素梅表示,走进田园的过程,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过程,更是塑造老师的过程,“乡村学校把教育融入实践的研发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老师在田间里能找到许多书桌前找不到的灵感,发现很多书本里没记载的美景,课程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3版:要 闻
   05版:经 济
   06版:时 评
   07版:民 生
   08版:海南金融
   10版:国 际
   11版:公益
   12版:副刊·骑楼
   13版:文 体
   14版:优质车商
   15版:教育周刊
   16版:粤桂琼十一市报业联盟专版·崇左
海医:为本土儿科团队储新军
第十届上邦百汇城杯 征文比赛开始初选
小记者卖报收获多
一草一木皆教具 校内校外是课堂
一张报纸诞生记
海口玉沙实验学校 致敬“最美逆行人”
小记者活动播报
本报小记者四月职业体验活动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