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粤桂琼十三市报业联盟专版·崇左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做大做强扶贫小车间 实现脱贫摘帽大梦想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9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大做强扶贫小车间 实现脱贫摘帽大梦想

    □左江日报记者李枚苏萍

    化粤桂扶贫协作的关键。为此,天等县积极打造返乡就业创业新平台,把外部资源“引进来”,专门成立了粤桂扶贫协作暨扶贫车间发展办公室,配备专人合署办公,更方便与蓬江区的联系对接,确保扶贫车间有人抓、出现问题有人理、督促检查有人管。除此之外,天等县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文件,在财政奖补、租金减免、技能培训、用地保障、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着力推动扶贫车间向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 

    内生动力不足,一直是贫困群众无法脱贫的根本原因。大量就业扶贫车间在村头建立起来之后,如何鼓励、动员贫困群众到车间就业便成为了十分关键而迫切的工作。 

    为此,天等县通过办好新时代讲习所、办好“脱贫故事会”和办好大榕树课堂平台等三大举措,充分激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促进内部资源“活起来”。近两年,天等县共动员1万多贫困群众通过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摘帽。 

    意识到发展扶贫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天等县还瞄准投资小、门槛低、管理灵活的小微企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县外企业带设备、带技术、带订单创建扶贫车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创建扶贫车间,通过“送产业项目进村、送政策落实到家、送人才服务进门、送就业增收到户”的方式,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持续发挥扶贫车间的经济社会效益,真正把扶贫车间建好、用好、运营好,让扶贫车间成为引进扶贫产业的最佳载体。 

    孕育在“走南闯北天等人”的文化积淀之中,植根于“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精神沃土之上,滋生在产业转移大潮之下,涵养于外出创业人员长期积累的技术、资金、信息、人脉以及创业秉性和特质里,天等扶贫车间已深深烙上“天等元素”,极大彰显着天等力量。

    走进广西绵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里,缝纫机急促的“哒哒”声不绝于耳,厂房里,三百多名务工人员正在进行缝纫作业,他们熟练地做着推、拉、移、转的动作,不一会儿,布条上就出现了细密整齐的针脚。这一派忙碌的景象正是崇左市天等县众多扶贫车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天等县立足实际,围绕“种养贸游工”产业共创建了291家扶贫车间。其中已认定的扶贫车间有114家,在创建的291家扶贫车间中有种植类43家,养殖类127家,贸易类2家,旅游类4家,加工类115家,共带动就业人数约1.03万人,其中5601个贫困户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全县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17年天等县与广东江门市蓬江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两地领导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天等县把粤桂扶贫协作纳入本县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与蓬江的沟通和协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支持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依托蓬江区政策、财政等优势,天等县把扶贫车间发展作为对口帮扶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好粤桂扶贫资金,制定《蓬江区对口天等县扶贫协作2017-2020年工作规划》,签订《蓬江区—天等县扶贫车间协作项目框架协议》,高位推进就业扶贫车间项目建设及转型升级,实现全县村屯扶贫车间全覆盖,切实构建粤桂扶贫协作帮扶系统,让协作机制“用起来”。 

    在天等,每年有13万多人外出务工,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过程中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本,不少人从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从“离巢拼搏”到“归巢回乡”,陆续回到故土创业,成为了天等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是深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要闻
   06版:民生
   07版:国内
   08版: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
   09版:国内/国际
   10版:文体
   11版:粤桂琼十三市报业联盟专版·崇左
   12版:优质车商
做大做强扶贫小车间 实现脱贫摘帽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