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美好新海口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着力构筑保障网 温暖传送千万家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9年9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口市民政局践行为民爱民理念
着力构筑保障网 温暖传送千万家

    民政工作服务民生、连接民心,不但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更是衡量人民群众生活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口民政部门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不断改革创新、补短板强基础,民政事业取得快速健康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海口市民政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与民政工作职能深度融合,更加聚焦于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础的社会治理,最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专项行政管理职能。积极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民生兜底保障功能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事业快速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成效明显,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彰显,社会组织管理更加规范,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本报记者 邓宇 陈太蒋 

    A

    “两不愁三保障” 筑牢民生保障网

    “我能活到今天,全托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这种困难家庭生活有保障,看病有报销。” 今年4月23日,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富伟村委会富雅村99岁的低保户吴忠豪因肺炎、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在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8天。花费14529.81元,新农合报销10167.74元,医疗救助1779.36元,医疗兜底补助1582.71元,他个人只自付了1000元。靠领取低保金、高龄补贴和农村养老保险生活的吴忠豪,病情好转后发出了上述感慨。

    当民政干部来到琼山区龙塘镇龙光村委会多贤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林来兴家时,60岁的她高兴得像见到亲人般搬来凳子邀大家坐。2016年,林来兴家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在“三保障一扶持”的政策下,政府买来12只羊羔帮助林来兴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同年,她家的危房改造启动,政府补助7万元帮助改造;因为教育保障,两个孙女上小学期间每人每年可以获得2400元的补助……

    “低保不能当‘唐僧肉’‘万金油’,要确保惠民政策真正用在最需要的困难群众身上。”海口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口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做到入户调查100%,民主评议100%,公开公示100%;对重新申请低保家庭,做到家庭经济收入核查100%,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同时一手抓脱贫致富、一手抓民生改善,千方百计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稳定实现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目标,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民生保障水平,让贫困群众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

    民生连民心,民生大如天。为确保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海口市通过政策兜底,已建立起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全部享受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等的新农合资助、大病保险资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资助政策,为这些困难群众撑起一张充满温度的“保障网”。

    为做好医疗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相关衔接,海口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域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医疗救助兜底五重“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改变了过去农村贫困户先自行掏钱看病,再拿着发票找民政救助报销的救助模式,从而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截至2019年8月底,我市共有社会救助保障兜底贫困户652户1639人,累计发放资金383.84万元。其中:537户1523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发放低保金331.76万元;115户116人纳入特困供养对象范围,发放特困金52.08万元。

    为推进海口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提升服务水平,海口市社会福利院自2018年开始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同时做好标准化建设,夯实“明天计划”及养治康教置一体化服务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海口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及单位先后获得“海口市优秀基层党支部”“巾帼文明岗”等殊荣。

    B

    试点先行创新探索 基层社会治理驶入“快车道”

    “12345,有事找政府!”在海口的公交车、出租车、宣传栏上……随处可见这句标语。12345政府服务热线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第一诉求对象。海口市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试点先行,选取部分地区创建并推进城乡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行“12345+网格化”治理模式。通过政府服务热线,打造为民办实事的网格化管理格局,从各方面逐步突破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难题,尝试创新驱动管理模式,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全面推动社区治理工作。

    “12345+网格化”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了12345政府热线“指挥棒、绣花针、连心桥”作用,构建出以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为受理渠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12345+网格化”治理为重点内容,以一线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联动平台,形成了“一个统一协调指挥体系抓调度、一个大数据管理平台抓管理、一个快速反映机制抓处置、一张城市风险地图抓安全”的综合治理格局。

    今年以来,海口市民政局积极配合各职能部门完成对省级部门及“两代表一委员”的走访工作,共走访52家省级部门、291名人大代表和282名政协委员,并与之建立定期走访联系。

    “通过试点先行,促进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这是我市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步骤之一。”海口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海口市制定出台《海口市健全城市社区功能工作方案》,并成立全市健全城市社区功能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机构,在全市11个社区开展社区功能示范点创建。各区增选部分社区作为区一级试点,按照“一社区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社区功能提升试点工作。

    近年来,海口市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提速驶入“快车道”,城市和农村分别采取相关措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在农村,海口市秀英区被列入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全区围绕“创新农村社区服务机制,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实验主题,初步打造了石山镇施茶村、海秀镇水头村等农村示范社区。

    海口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该局通过多种方式将重心下移,搭建社区与居民的沟通平台,以增强服务的精准化。

    C

    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长者饭堂老人吃出幸福感

    今年8月底的一天深夜,海口“12349”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我的脚很疼下不了床,走不了路,你们能帮助找人来看看吗?”家住秀英区西秀镇福永村的王庆身老人,正在通过拨打该热线求助。

    随后,平台紧急联系了西秀镇福永村的工作人员赶往老人家中,进行照顾。王庆身感动地说,尽管没有真正住进养老院,但这种24小时不间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成为了突遇紧急情况时最贴心的救助服务通道。

    “2017年11月,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将海口市列为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第二批改革试点地区。”海口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介绍,早在2009年9月,海口在全省率先启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通过试点探索、逐步扩面,使全市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据介绍,海口市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打造无围墙“虚拟养老院”。2013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了城区全覆盖;2014年逐步向农村地区推广覆盖,在云龙、长流等17个镇设站并开展服务;今年计划新增5个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市镇级单位全覆盖。

    2018年10月17日中午,美兰区海府街道龙舌坡社区长者饭堂在我市率先开业,来自社区的数十位老人共同见证了这一份重阳节的厚礼。为让老人吃上经济实惠的午饭,对居住在试点社区及街道区域具有海口户籍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财政补贴,60岁以上特困老人免费享用。

    海口市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市县,人口老龄化也为养老服务业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海口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印发,对养老服务业完善政策保障、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投融资创新、加强行业信用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家庭服务、金融保险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互补互促;逐步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目标。

    D

  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成服务社会发展“助推器”

    2018年春节期间,受罕见的琼州海峡持续性大雾天气影响,大量人流、车辆滞留海口,引发全国关注。期间每天滞留上万车辆,高峰期一度超过2万辆、排队长达20公里、滞留旅客近10万人。事发后,海口市社会组织促进会、海口市民间灾害应急救援队、海口市义工协会等社会组织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到一线服务,为滞留的旅客搭建帐篷、发放食物……确保每位旅客平安顺利过海,早日回家。

    在此次“抗雾保运”期间,海口市各社会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很多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义工等志愿服务人员表现踊跃,积极作为,主动参与“抗雾保运”,走上街头为滞留旅客端茶倒水送上温暖,滞留的旅客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与“海口温度”。

    “在去年‘抗雾保运’期间,我看到了社会组织所发挥的正能量,大家都积极踊跃,连续8天的时间,大家坚守岗位,为滞留旅客提供了暖心的服务保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海口市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她希望各社会组织继续发挥社会正能量,大家众志成城、同心同德,让海口市志愿服务的名片享誉全国。

    今年初,海口市民政局动员23家社会组织400多名义工开展以“新春扶贫行 爱心暖椰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慰问活动,对海口市400户贫困家庭进行慰问和关怀。

    我市社会组织成为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生力军”、促进社会协商的“润滑剂”、调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社会文明发展的“助推器”。截至目前,海口市有社会组织800多家,数量在与日俱增,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扮演重要角色,形成一股宏大的社会正能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海口市民政局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平台搭建、服务提供、关系协调、资源整合等作用,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和活力,引领全市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E

    推进绿色殡葬改革 保护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深化殡葬改革弘扬丧葬新风”“珍惜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一条条移风易俗的宣传标语,出现在街道社区、乡镇村庄,在海口市迅速形成了殡葬改革的浓厚氛围。“绿色殡葬”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支持殡葬改革、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共识悄然形成。

    记者了解到,2018年7月上旬至9月底,海口市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合力整治违规乱建公墓,违规销售、炒买炒卖墓穴或骨灰格位、散埋乱葬等问题。

    在此次专项整治中,海口市殡葬执法取得了新的突破。海口市积极探索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初步形成民政与市场监管、公安、卫生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在市殡仪服务机构实行遗体火化的,均可享受基本殡葬服务补贴;对具有我市户籍的城乡低保对象等人员及自行选择火化的土葬区人员,在市殡仪服务机构火化的,市政府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对具有我市户籍,火化后实行树葬等绿色生态、节地葬法的,市政府再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最高补贴可达5640元。”记者了解到,海口市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绿色殡葬,逐步推进火葬区全覆盖、建设区级公益性公墓、对本市户籍居民实行基本殡葬服务补贴等举措,推动殡葬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海口市把“绿色殡葬”确立为殡葬改革的方向,把“移风易俗”确立为树立现代殡葬理念的基本手段,把殡葬事业整体发展融入到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大局中,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省委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年。海口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口市民政部门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口谱写民政事业新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要 闻
   04版:关 注
   05版:要 闻
   06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美好新海口
   07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美好新海口
   08版:民 生
   09版:国 内
   10版:国 内
   11版:综合资讯
   12版:国 内
   13版:国 际
   14版:副刊·骑楼
   15版:文 体
   16版:教育周刊
着力构筑保障网 温暖传送千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