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关 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
要 闻
 
标题导航
此生追“球”终不悔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大学足球教练李杰——
此生追“球”终不悔
李杰。 (翻拍)
参加足球赛的球员合影。 (翻拍)
李杰带队参加广西南宁市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赛,队友们合影。 (翻拍)
▼海南大学一号田径场是足球队的队员们日常训练比赛的场地。
▼海南大学体育部荣誉栏内还保存着李杰带领球队赢得的奖杯。
◀扫码了解更多李杰先生生前事迹。 姓名:李杰 终年:55岁 去世时间:2017年

    他是妻子眼中的“英雄”,为了足球事业不顾一切向前冲;他是同事眼中的“亲人”,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会主动伸出援手;他是球员眼中的“司令”,他的要求必须严格遵从;他是学生眼中的“慈父”,有了麻烦找他就能安心。他,就是海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足球教练李杰。

    从1986年进入海南大学任教,直至2017年6月13日凌晨突发心肌梗塞离开人世,李杰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足球,献给了那片绿茵场,而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诉说着体育人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勇敢、豁达、开朗的体育精神。

    □本报记者 赵汶/文  石中华/图

    从一片草皮上起航的梦想

    1986年,大学毕业的李杰服从分配回到海南,成为海南大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因为平时体育课程较少,刚参加工作的李杰,满怀一腔热血,希望发挥专业优势做点实事。于是,他和同事王群商量决定组建一支校足球队。

    海南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田东回忆,为了组建校足球队,李杰发动学校的学生们组织足球比赛,通过一场场比赛挑选校足球队的苗子。1986年10月底,海南大学第一支足球队正式成立。

    当时的海南大学校园很小,根本没有体育场,校园里仅有的2个篮球场,地面还是泥土地。在这种情况下,李杰组建的校足球队连日常开展训练的场地都没有。

    “当时在校门口(如今的华兴学校旁边)因为建筑施工留有一片草地。草地上放着建筑材料。”田东说,李杰看到那片草地之后有了主意。他带着学生们一起把那些建筑材料转移开,将草地清理出来当作足球训练场,并成为学生上体育课的场地。

    有了空地,没有球门和边界,怎么办?李杰又动起了脑筋。他利用废弃的建筑材料,请建筑工人将建房用的顶梁柱架在草地上充作球门,又自己装上球网,根据足球训练场的标准,在草地画上了白色的边线。就这样,海南大学足球队有了一个周长大约250米左右的椭圆形训练场。

    因为海甸岛属于填海造陆而成,这片训练场的地面主要是沙土,每次学生们在这里上完体育课之后,训练场常常会翻上来很多小石子。于是,李杰每次上体育课前和带队开展足球训练之前,第一件事就是带学生先捡一捡场地里的小石头。

    担心训练场地面不够平整,李杰每次训练之前,还带着队员推着1.2米宽的水泥排水管道来回跑,平整场地。

    正式开展训练后,李杰又面临没有经费的困难。工资并不算高的他,自掏腰包买来足球训练用的器材和其他设备。为了尽可能地省钱,队员们每天光着脚丫进行训练。而足球队的训练服、足球鞋等装备,则仅在每次比赛时才拿出来,比赛结束后又重新收回足球队放好。

    1987年,李杰带领海南大学足球队“奔赴战场”。从此,海南大学足球队开始活跃在省市各类足球比赛场上,并走出省外参加全国性的足球比赛。李杰,也在海南足坛名声大噪。

    严肃外表下的坚持与信仰

    从1987年带领海南大学足球队第一次参加省级足球赛,至2017年6月最后一次带队参加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总决赛,30余年来,李杰带领海南大学足球队参加了无数场足球比赛。期间,海南大学足球队有过辉煌,有过失败,可是不变的是李杰在球场上始终严肃的神情以及他多年来对足球梦想的坚持。

    “对待工作,李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田东回忆,30余年来,李杰对待足球训练从不叫苦叫累,也从没因个人原因放弃过一次训练。

    田东说,李杰生前一周要上六七堂体育课,在课余时间又要带领足球队的队员开展日常训练,但是他从未迟到早退。即便是他率队外出打比赛,无论比赛结束后多晚回到海口,第二天他也一定会照常投入到工作当中,从不迟到,哪怕是在他生前的最后一天。

    田东还记得,2017年6月12日凌晨3点钟,李杰才率队从内蒙古返回到海口。可是,短短几个小时的休息后,12日一早,李杰又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

    海南大学2016级学生李天宝说,2016年,他进入海南大学后与李杰有了接触。严肃、严格,是李杰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

    李天宝回忆,训练场上的李杰总是一脸严肃,面对所有的队员也是一视同仁地严格。他从不允许队员迟到,也不允许有队员在训练中“偷奸耍滑”。如果有队员在没有跟他请假的情况下迟到就会面对跑圈、加大训练力度等“惩罚”;如果有队员在热身跑圈时,趁他不注意偷偷走捷径,被他发现后也会接受他“疾风暴雨式”的严厉批评和训练强度加倍的重罚。

    “他的所有时间都献给了足球。”李杰的爱人袁航哽咽地说,李杰是个“足球狂”,他一生都在坚持对学生的足球训练,也始终在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足球专业素养,提高足球训练能力。

    过去网络不如现在发达时,李杰常常找来各种足球比赛的录像带观看,每天都对着录像带琢磨不同的攻防战术。在网络发达后,李杰又常常借助电脑、手机,整日观看各种足球比赛,学习球队的布阵、攻防战术,琢磨如何提高队伍的攻防能力。此外,他还时常与做篮球教练的妻子讨论如何与队员沟通,提升队员学习积极性。

    袁航感叹,李杰一生只专注于足球训练这一件事,她虽然也曾觉得李杰对家庭投入的时间太少,可是每当看着李杰谈到足球就双眼发光的样子,又会觉得这样的李杰充满了魅力。

    耿直汉子的侠骨与柔情

    “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今天来了多少人’。”李杰的同事、老搭档,海南大学体育学院足球教研室主任王群感慨,李杰是个很直接、很耿直的人,爱打抱不平。

    王群回忆,2006年,他和李杰率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对阵延边大学。在赛场上,双方的两名队员发生了头部冲撞,海南大学足球队的一名队员被撞成重度脑震荡,回到宿舍出现了头昏、吐白沫等危急现象。得知消息后,李杰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立刻冲向队员宿舍了解队员的伤情。

    因为这一危急情况的出现源于赛事组委会保障服务不到位,现场没有安排救护车做医疗保障,李杰在安顿队员去医院救治后,直接冲到组委会办公室找相关人员理论,最终组委会人员先后3次去看望了受伤队员并进行了道歉。

    就是这样一个耿直的汉子,却也有着柔情似水的一面。田东说,李杰在生活方面,与所有的同事相处都十分融洽,每当有人遇到困难时,他总会主动伸出援手。有一次,海南大学体育部的一位教职工生了重病,李杰知道情况后慷慨解囊,并成为捐款最多的人。而这样主动捐款的事,不下五六次。

    “他对待队员就像兄长一样。”海南省足球协会副主席廖辉回忆,李杰有个外号叫“司令”,虽然在球场上很严格,但是球场下,李杰却待他们如兄弟,常常在训练过后自掏腰包请队员吃饭,为队员补充营养。

    1993年,李杰带队去参加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并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在比赛结束后,考虑到有些队员还没有乘坐过飞机,李杰决定全队都乘坐飞机回海口,让队员们体验一下坐飞机的感受。

    在海南大学2016级学生杨宁的记忆中,李杰为人特别好,对待队员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次,李杰带着一群队员吃饭,一位队员跟李杰开玩笑说自己谈恋爱,没有生活费了。李杰听了,二话不说,立刻拿钱给那名队员。每当有队员毕业需要找工作时,李杰也会积极帮着队员找工作。有一名队员在李杰的举荐下进入了海航集团工作,还成为一名骨干员工。

    “他对于我们来说,亦师亦友亦父。”杨宁说,李杰虽然去世了,但是他身上所折射的乐观、坚强、开朗、豁达的体育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亲朋缅怀

    外甥女辜小亮:舅舅是外婆家唯一的男丁,他从事体育工作,经常带队出去打比赛,平时还要训练和上课,比起一般的工作要辛苦不少。他做得很好,拿到很好的成绩,家庭也美满,我每年回老家都会去他家,他总是热情地招待我们,一家人热热闹闹。舅舅走得实在突然,我们一点准备都没有。两年多了,还是觉得再去他家,仍会看到他热情地招呼我们。

    廖辉:李杰教练走了2年多了,可是说起他,内心还是很伤感,人生总是会有几个能够让你难忘的兄长,特别是在你少年成长的时候。很怀念他,虽然年复一年,总会有人来来去去,但我想这种伤感和怀念其实也是怀念我们的青春和过往。司令,一路走好,我们这些兄弟都会记住你,我们也会好好的。请放心!

    田东:李杰为人正直、善良,对工作认真负责,也很乐于助人。他的去世很突然,我们都很怀念他。

    袁航:李杰开朗、乐观、豁达。他的去世让我们都深感痛惜,但是他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也感染着我,让我有动力勇敢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03版:要 闻
   04版:关 注
   05版:民 生
   06版:国 内
   07版:国 内
   08版: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
   09版:国 际
   10版:文 体
   11版:优质车商
   12版:粤桂琼十三市报业联盟专版·梧州
此生追“球”终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