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21年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上接02版)扩大第五航权,用好第七航权开放红利,推动开通海南与东盟十国中心城市航班,建立三小时空中经济走廊,打造四小时、八小时飞行经济圈。强化陆海空交通体系衔接,积极扩展航空货运市场,引进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公司、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企业、物流集成商等,打造国际商贸快捷物流体系,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加强海口港与洋浦港互联互通,把新海港建成琼州海峡客货滚装的门户港,增强港口航运国际中转服务功能,推动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集装箱拆拼箱、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畅通与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运输往来,提高全球供应链服务管理能力。

    18.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南海渔业生产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应用、海洋油气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建立深海科技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争创“智慧海洋”建设示范区。增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产业创新服务能力,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做好南海维权执法服务保障,完善南海维权、航运、渔业等重点基础设施,做好南海资源开发综合服务、物资调度、产品运销、技术支持,打造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保障基地。

    19.强化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军地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科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统筹发展,建立军地共商、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体制机制,打造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完善军地土地置换政策,保障军事用地需求,促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加快构建边海防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联合指挥体系。

    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研发投入年度核算、评价考核和问责机制,确保如期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目标,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完善统分结合、齐抓共管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扩大科技投入,鼓励大型企业提高研发强度,促进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加强金融对创新的支持,加快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创新信用担保,设立创新基金。加快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要素跨境自由高效便捷流动,汇聚全球技术创新成果。支持企业、科研机构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科技人员创办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创新成果按要素分配制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落实成果转化奖励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探索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发展新模式,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链。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在激励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21.打造特色创新平台。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机遇,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加快重点领域创新攻坚,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深海探测、航天应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重点领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建设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高科技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技术成果。支持高新区打造成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高新区、复兴城产业园、未来产业园等为重点,加强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鼓励海外知名机构积极参与,打造离岸创新创业中心。

    22.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落实“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总体要求,高标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城市大脑建设,夯实城市数字基底,开展数字孪生海口试点,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城市管理、基层治理、公共服务、投资兴业等管理条线系统对接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对接社管平台,构建“一网统管”中枢,“多网融合”共治平台。深化政务上云、企业上云,加强云、数一体整合,提升全市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打造“一网通办”平台。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海南建设的标杆。

    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重点,大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3.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做强海口农业特色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地力水平。建立重大水利项目综合评价机制,推动现代化灌区建设,解决羊山地区等农业生产用水短缺问题,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农业发展的水平。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加强荔枝种源基因库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引进推广新品优质种子,建设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平台、种业成果转化与展示基地,承接南繁成果的转化、孵化、展示示范,实现与南繁育种基地联动发展。做强农业特色品牌,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荔枝、黄皮、胡椒、壅羊、石斛、淮山等一批品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促进热带水果、花卉、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聚集群发展。依托大型养猪场推进“种养结合”,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生态循环模式,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进口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大致坡和谭仙农产品加工园,打造社会和经济价值较大的食养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完善渔业基础设施。积极筹划建设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构建农产品市、区、镇三级运销实体网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2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打造美丽乡村,不断提升“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水平,依托五源河、火山口建设生态旅游廊道,依托潭丰洋湿地、新旧沟湿地打造融合湿地、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郊野公园,依托三十六曲溪建设湿地生态旅游带,依托东寨港红树林打造渔业体验乡村旅游,推动农旅文融合发展。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推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全面完成新一轮实用型村庄规划修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向农村覆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空间,强化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的保护利用。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农村“绿化、净化、美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管理服务智能化。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

    25.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放宽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限制,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作价入股、资产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农垦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建立不同权属、不同用途建设用地合理比价调节机制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统筹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类型土地的农民权益。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持续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

    26.确保广大农民共享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动员广大农民参与自由贸易港建设,以重点项目、新区开发等建设为契机,提供更多适合农民的工作岗位,帮扶乡村就业困难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增加农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落实“四个不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把脱贫攻坚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农村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

    八、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做大做强“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突出海口省会城市定位,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集聚发展战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新机制。

    27.全面提升省会城市和全省门户功能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江东新区出形象、成规模,形成产业集聚,打造海南自贸港城市新功能集聚区。依托美兰机场,加快美兰临空经济发展;依托海口港发展引擎,提升现代服务业离岸功能,打造“港产城乡”一体推进的开放创新发展新聚点。做优北部滨海发展功能带,促进南渡江两岸优化提升,打造集公共服务、科技研发、高端金融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城市核心功能带。依托海榆中线、海榆东线等南北轴线,推动城市功能向南拓展,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推进秀英、龙华、琼山、美兰四个区协调协同发展,深化强区扩权,激发基层发展动力活力,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布局。支持鼓励以“一镇一业”为支撑的镇域经济发展,提高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建设,加快城市间轨道交通建设,智能电网建设,推动各城市组团联动发展。

    2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居住证制度。推进城市生态化改造,推进绿色生态城镇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健全集约节约用地制度、评价标准以及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政策体系。持续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旧城区、棚户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补齐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和弱项,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能力。

    29.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城市重要干线道路和通道、交通配套设施、口岸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启动美兰机场三期扩建,加快新海港综合枢纽建设,完善立体化对外通道。结合港口口岸和海口港总体规划调整,通过新海港区扩能提升和扩容建设,建立与适应封关运作一致的港口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秀英港区货运功能转移,早日实现港口功能转型。构建我市“三环五射”高速公路和“两横三纵”省道公路网,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服务周边市县,普通国省干线服务乡镇的快速、层级分明的公路网络;充分发挥县道公路网的振兴乡村作用,提升县道公路网重要节点覆盖强度,力争三级以上公路占比达70%以上。加大主城区道路、桥隧、管廊建设,构建结构合理、交通立体、通勤便捷的主城区市政道路网络,力争主城区路网密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补齐客货枢纽和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发展短板,持续公交线网优化和公交专用道建设,形成“三横七纵”的公交专用道网络,显著提升我市公共交通各项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公交进场率100%,公交车清洁能源率100%,分担率15%。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加快“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智能电网建设,重点推进美安气电厂及配套220KV送出线路建设,打造坚强双环网结构主干网架和高可靠性配电网,促进海口电网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到“十四五”末,海口市户均停电时间将低于1小时,达到国内一流;其中,江东新区起步区户均停电时间将低于5分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加强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打造多源多向、互联互通的天然气输配系统,继续推进燃气下乡进村“气代柴薪”。完成南渡江引水工程,加快建设江东新区饮用水水厂、扩建永庄水厂,形成以南渡江为主要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为辅助水源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提高城市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应急供水能力,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推动主城区城中村自来水管网全覆盖。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海堤达标加固与生态海堤建设工程,完善防汛防台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推进“新基建”建设,加快5G网络重点场景行业深度覆盖,打造千兆城市。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重大信息基础建设,加快实施国际海底光缆、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国际互联网数据交互中心等项目,推进新型数据监管关口建设,为支撑跨境数据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彰显独特城市文化魅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海口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

    30.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新闻舆论工作主导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扎根守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椰树精神,营造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的浓厚氛围。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续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化“爱国家、爱海南、爱家乡、爱家庭”为主题的卫生健康大行动。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推动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的区域整体性保护的力度。发掘与保护海口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发扬红色文化。加快推进省琼剧馆、省科技馆、省美术馆、省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落地国际知名博物馆文创综合体,全面提升海口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市级博物馆、图书馆建设,提升文化馆、展览馆公益化服务水平,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机制配套,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文艺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培养一批名家名人和非遗传承人,培育一批文创企业、策划一批文化活动。加快推进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32.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企业,培育文化新业态。以中心城区组团为主体,升级都市文化产品,构筑国际化、世界级的都市文化体验。深入挖掘海口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元素,持续提升万春会、冼夫人文化节、换花节等特色节庆品牌,创设一批新型国际化旅游节庆品牌,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元素的音乐节、艺术节。高水平建设旅游文体项目,依托五源河文体中心、海口湾演艺中心等,引进全球艺术水准高、市场潜力大的演艺节目,完善影视产业基础设施,打响海口跨年演艺品牌,把海口打造成跨年之城、演艺之城。整合冯小刚电影公社、长影“环球100”两大影视资源平台,引导和鼓励知名影视企业落户海口,积极参与拍摄全球知名大片,引进高水平国际电影节,打造世界一流影视产业集群。发展服装、道具、化妆、演职人员培训、后期制作等影视配套产业,大力发展游戏、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

    十、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海口样板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底线,确保海口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全过程,作为海口的优势和特点来体现,努力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打造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样板。

    33.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两区、两带、七廊、多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按照“多规合一”改革要求,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遵守耕地红线。优化陆海统筹保护发展格局,实施海岸带分段精细化管控,推动形成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布局。加强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保护修复红树林、滨海滨水湿地等生态系统。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巩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绿色生态港口。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火山岩地区、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红树林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保护。探索构建生态保护领域行政、民事和刑事“三位一体”的责任追究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实施水系生态保护、防洪堤与江岸带生态修复、湿地修复、河流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34.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建设适度超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处理。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有序推进大气专项整治工作,确保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加强河流和近岸污染治理,全面收集城镇污水,完成农村污水治理。全面实施林长制,保护好森林资源。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严控噪声源头污染,提高城区声环境质量。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垃圾分类,补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厨余垃圾等处理能力短板,大力推进“禁塑”工作,探索可再生资源体系建设,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

    35.建设清洁能源城市。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全生物降解、清洁能源装备等生态环保产业,把高新区打造成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球重要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基地。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规划建设覆盖全市各乡镇的充电桩设施。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

    十一、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6.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建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开展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改革试点,拓宽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快完善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体现工作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政策。强化“菜篮子”“米袋子”主体责任,加快畜禽和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建设全流通体系,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充分发挥菜篮子集团平抑价格作用,加快推进粮食和物资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储量充足、质量良好、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体系,确保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37.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围绕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重点推进建筑、家政、养老护理、旅游、物流等领域专项技能提升。大力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落实减税降负政策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有关政策,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完善就业保障促进政策体系,推进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多功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抓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服务,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转产就业,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吸毒戒断人员等本地就业困难群体开展精准就业帮扶。

    38.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探索设立教育人才“候鸟工作站”,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市(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持续引进培养“好校长、好教师”,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一校一外教”试点。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快城乡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发展民办普惠幼儿园。优化中小学校建设布局,持续推进“两校一园”和重点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大公办学位供给力度,办好农村完全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完善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发展特殊教育。积极引进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口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校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动桂林洋教育园区高水平发展,提升海口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全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创新岛作出贡献。

    3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护制度。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商业健康保险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完善殡葬基础设施,推行绿色文明惠民殡葬,加快公墓规划建设。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新模式,探索建立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落实优抚安置等政策制度,营造尊崇军人的社会氛围。支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落实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40.推进健康海口建设。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计划。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推动卫生健康理念和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优先保障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降低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开展全域肿瘤筛查,促进妇幼、中小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推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和健康促进示范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按人头医保总额预付的新型医联体改革,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考核,强化“三医联动”,完成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构建“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深入推进卫生(健康)城市、村镇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政府治理、技术、保障四个体系,争创“全健康”先行先试的海口范例。优化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综合医院,推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群,打造海南区域医疗中心,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41.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全覆盖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加快安居型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人才住房等各类住房建设,满足居民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加强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和供应。建立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和调控评价考核查处机制,推动商务地产、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等鼓励类地产转型发展。

    (下转04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美兰·回眸十三五 逐梦自贸港
   06版:要闻
   07版:要闻
   08版:民生
   09版:国内
   10版:国内
   11版:国际
   12版:体育
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