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副刊·阳光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聚焦2021全国两会

03版
聚焦2021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母亲的黎族“同年”
乡愁(外一首)
天池
二月兰
鸣凤
鹿树
荣 誉
在河上漫游的日子
买菜的男人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21年3月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黎族“同年”

    □ 陈恩睿

    在我的老家海南东方,“同年”是结拜姐妹的称谓。“同年”一般是在同一年出生的女性中结拜,年纪大的与年纪大的结拜,年轻的与年轻的结拜,小女孩与小女孩结拜。一般年轻女子结拜“同年”占多数。“同年”的关系往往同亲姐妹一般亲密。

    母亲的“同年”是黎族人,叫吴桂妹,今年76岁,东方市中沙村村民。1968年,她和我母亲结拜“同年”时才23岁,比我母亲小17岁。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老家土地面积较大,较肥沃,就是缺水,粮食生产难于自供自给。于是,村民都到外村耙拾红薯补充粮食。耙拾红薯是在收获过的红薯地里,用耙子耙翻土地寻找遗漏的红薯。耙拾红薯遇上风大时,人便从头到脚“镀”上一层尘土,甚至侵入嘴里,嘴巴一动便发出吱吱咋咋的声音,让人牙齿发酸,口生涩味。

    一次,我母亲和几位同村人挑着空荡的箩筐,扛着耙子,步行十三四公里,来到中沙村红薯地。看见村民在地里忙着收获红薯,便心里暗自欢喜,知道来得正是时候。于是,先到附近收获过的红薯地里慢慢耙拾,等候正在劳作的村民收工,以便在村民离开后,可以第一时间在刚刚收工的地里捡到红薯。然而,一般村民收过的地里不会留下太多农作物,尽管母亲动作灵巧轻快,耙地翻地,汗水湿透了衣衫,收获还是甚微。

    过了两天,母亲又来到中沙村,这次遇上的是一位女青年和家人在收红薯。她看到我母亲在附近耙拾红薯,汗如雨下,却又收获无几,于是萌发了同情心。在聊过后,得知母亲是从十三四里远的村庄过来的,便邀请母亲到她家帮忙收红薯。

    一向勤劳的母亲当然高兴了,当即就加入了女青年家里收红薯的农活。将要收工时,只见女青年拿过母亲的箩筐,装上红薯,让母亲挑回家。母亲感到惊讶,也不好意思,就来来回回推让了好几次,最后在女青年的执意下,接受了一半红薯。

    告别时,母亲说,路远挑不动,以后有机会再来。听了母亲的话,女青年爽快说,后天还要收获红薯,那就请您再来给我们帮忙。其实说是来帮忙,不如说就是找机会来帮助我这位耙拾遗漏红薯的母亲。

    母亲按约定时间来到红薯地。这一次女青年和我母亲更亲近更熟络了,两人聊着粮食、生产、生活等话题。聊着聊着,就到收工的时候了,女青年拿着我母亲的箩筐,又装上了红薯。母亲十分感激,说还是收一半。但这次女青年怎么都不从,硬是不让把箩筐里的红薯拿出来,并说自家红薯多,吃不完,留下来也会烂掉。

    更让我母亲想不到的是,女青年竟然提出结拜“同年”。母亲惊喜却又犹豫,心想,女子这么年轻,刚结婚不久,还没生育子女,而自己已是四十岁的人。母亲还担心家里缺粮,这种时候结拜“同年”会给人家带来麻烦。女青年似乎看透了母亲的心思,说:“年龄大小不是问题,只要人勤、人好就好!谁家都有困难的时候,困难解决了,生活就会好起来。”

    从那天起,我们家与这位女青年的家就保持了联系。至今两家礼尚往来,相互帮助。

    1971年,老家得到水库灌溉,土肥水润,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种上了水稻,也种上了红薯。几年间,水稻粮食都有了丰收,在原县里,乃至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里都有名气,成了生产名村。粮食生产上来后,村民生活改善了,到邻村耙拾红薯也就成了历史。

    粮食丰收了,母亲也会给“同年”送去大米分享。每次给“同年”送新鲜大米时,“同年”也不让母亲空手而归,或送玉米,或送小西瓜作为回礼。有一年,“同年”家兴建新房子,请来十多名建筑工,大米需求量大。因担心“同年”家吃紧,母亲让父亲拉起牛车将大米送到“同年”家。返回时,“同年”又送了一牛车的柴火,让父亲拉回烧火做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分配到母亲“同年”的家乡当中学教师。当时第一时间就拜访了母亲“同年”一家。母亲的“同年”详细询问我父母的身体情况,叮嘱我周末带父母亲来串门,来聊天,来吃河虾河鱼。他们还打听我刚来的学校是否开食堂,如不方便,就回她们家里吃饭等等。那时,我成为了母亲和“同年”一家的联络员。那些年,我也深深地了解到母亲“同年”的善良、勤劳、有情有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母亲病重,她的“同年”四处为她寻找中草药医生,还带着孩子多次上山采摘草药,并送到家里。母亲离开人世那一天,母亲“同年”一家男女老少到我家里祭拜,按风俗送来了纸马、纸衣、纸锅等,给我母亲敬酒三轮。

    母亲离开人世已经二十多年,但两家的往来还是保持着正常联系。有几次,我的朋友到中沙岭采摘草药,事先得知消息的母亲“同年”家人不仅热情接待我的朋友,还安排孩子带路上山,帮助采药。母亲的“同年”说,我的朋友就是家里人。这让我的朋友感激不已。

    我家是汉族,母亲“同年”家是黎族,可我们两家亲如一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聚焦2021全国两会
   03版:聚焦2021全国两会
   04版:要闻
   05版:自贸港·关注
   06版:要闻
   07版:时评
   08版: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
   09版:专题
   10版:民生
   11版:国内
   12版:国内
   13版:副刊·阳光岛
   14版:文体
   15版:粤桂琼十四市报业联盟专版·防城港
   16版:专题
母亲的黎族“同年”
乡愁(外一首)
天池
二月兰
鸣凤
鹿树
荣 誉
在河上漫游的日子
买菜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