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垃圾分类靠大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闻

02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03版
自贸港·关注
 
标题导航
环保教育站成垃圾分类“网红阵地”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21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废弃物品玩起“潮范儿”
环保教育站成垃圾分类“网红阵地”
塑料袋和矿泉水瓶摆成五彩斑斓的环保凳。
让垃圾分类变成人人参与的新风尚。
志愿者将废弃塑料瓶归类。
剪去的头发可以用作土壤肥料。
▲齐心协力做好垃圾分类。
▶在缝纫机前忙碌的赵月英老人。

    穿旧穿破的衣服裤子,削掉或吃剩的菜根果皮,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塑料瓶……这些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垃圾,除了丢弃在垃圾桶中,还能拿来做什么呢?

    海口市美兰区白沙门环保教育站(下称环保站)为您解答。在这里,一个个志愿者通过匠心巧手让这些废弃垃圾成功“蜕变”,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成立四年至今,环保站已成为海口市最热门的“环保课堂”和垃圾分类宣传的“网红阵地”,每年吸引上万名市民游客观摩学习,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整理 林怡秀

    摄影 李 鑫

    A

    启于心 废弃垃圾变成宝

    “张开双手,从左手的小拇指开始,一直到右手的小拇指,每个手指一个字,跟着我念:瓶(塑胶瓶)、瓶(玻璃瓶)、罐(铝罐)、罐(铁罐)、纸(纸类、纸容器)、电(电池、日光灯管)、1(衣物)、3(3C产品)、5(五金制品)、7(其他)。”在环保站的垃圾分类指导区,志愿者正通过“环保十指口诀”给市民讲解垃圾分类技巧。一旁的架上摆放着数十个回收篮,每个回收篮前悬挂着回收说明,详细列出回收种类和每种垃圾可能造成的污染,以及回收利用的用途。

    美兰区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站长蒋付军介绍道,为了让垃圾分类变得更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志愿者们把垃圾分类总结为“环保十指”口诀。

    2017年9月,美兰区白沙门环保教育站正式成立,由美兰区环境卫生管理局、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合作设立,内设有环保展厅、垃圾分类体验区等,免费对外开放,供市民游客参观学习。

    作为美兰区直接面向市民直观宣传环保理念的窗口,环保站引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垃圾分类方面的经验,通过开展环保培训、讲座、主题活动等,增强居民环保理念,全面普及垃圾分类实用技巧,促进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再利用。此外,环保站还引入环保培训课程、环保酵素制作、废弃塑料抽丝做织物等先进经验方法,打造一站式的垃圾分类技术“学校”,创造“志愿服务+环保+垃圾分类”的志愿服务新模式。

    把回收废品变成“宝”,是环保站的一大特色。在二楼的展厅内,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环保凳”,由成百上千个塞满塑料袋的矿泉水瓶倒置在方形模具里压制而成,看起来五彩斑斓,也是志愿者小憩的地方。

    展厅内还摆放着大量的瓶装环保酵素,均是用废弃的菜根菜叶、烂苹果等厨余垃圾,加入一定比例红糖、水进行密封发酵数月制成,不仅可以作为洗涤剂,用来洗手、洗地等,还能消除异味。这是环保站里的“网红产品”。

    每天,志愿者通过全方位科普来增进市民游客对环保酵素的了解与认可。在环保酵素制作体验区,墙上张贴有酵素的广泛用途及做法,制作酵素的材料也一应俱全,参观的市民游客可亲自学习动手制作酵素,也可免费领取已做好的环保酵素瓶。

    B

    践于行 点滴善举献环保

    “这个环保酵素是用果皮和红糖、水制成,可以用来洗衣服和洗碗,不会损伤皮肤,大家放心使用。”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活动在环保站热闹开展,各式各样用回收废品制成的精美产品,让市民游客大开眼界,进一步宣传环保理念。

    现场,志愿者将一条条“特殊毛毯”送给前来参与活动的环卫工人们。“这可不是一款普通的毛毯。”蒋付军介绍道,这是用环卫工人回收来的矿泉水瓶制成的毛毯,送给参与环保贡献的环卫工人,不仅在冬日里能提供温暖,更能传播环保理念,非常有意义。

    “以后的工作我也会继续贯彻好环保理念,做好垃圾分类,让垃圾真正发挥出最大价值。”环卫工人王珠拿着环保毛毯高兴地说,没想到普通的矿泉水瓶能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她要回家给孩子好好讲讲“毛毯”的故事。

    环保毛毯只是环保站众多环保产品中的一款,酵素洗涤剂、衣服、线圈等用回收来的废品制作而成的环保产品,无一例外受到市民游客的赞赏和支持。

    “周末或节假日里,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把收集好的废旧电池、报纸、塑料袋等捐给我们。”蒋付军说。

    面对前来“环保课堂”参观学习的孩子们,志愿者通过通俗、轻松的表达方式,从资源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方面进行讲解,并设置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环节,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认识由各种废弃物改造而成的手工艺品,感受废旧物品的用途和组合创新,亲手体验垃圾捡拾分类和环保酵素制作的乐趣,丰富孩子们“变废为宝”的知识。

    环保站还为前来参与环保活动的志愿者提供编织袋与垃圾捡拾工具,在杜绝细菌污染的同时让每位参与者切身实地体验到环保公益的魅力,增强自身环保意识。至今,共开展垃圾分类活动240余场,参加人员15000多人,发放环保袋13000多个。

    “白沙门环保教育站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欢迎,让我们感到很欣慰。”蒋付军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扬环保公益的初衷,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服务理念,整合资源,汇集各方力量,不断助力海口生态文明建设。

    C

    人为本 志愿服务最光荣

    2017年,蒋付军在美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参与筹建了海口市美兰区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大到站点如何建设、如何完善,小到一张宣传画报上的字体,他都自己琢磨,全身心投入其中。一年后,弟弟蒋军伟也放下红红火火的水果批发生意,成了环保站的一名“全职”志愿者。兄弟两人一个当站长,一个当副站长,成了环保阵线上不服输、不言苦的“兄弟兵”。

    成立初期,随着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志愿者从单一的宣传教育,拓展为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更加繁杂的工作。为了做好环保酵素,蒋军伟从一个个垃圾桶里扒拉出商贩们丢掉的水果,将磕坏的水果、菜头菜根、红糖和水等几样东西混在一起,经过3个月的发酵,再过滤、沉淀之后,分装在回收来的矿泉水瓶里送给市民游客,平均一天能送出120瓶。

    兄弟俩拼命干环保的举动和理念也感染了母亲赵月英。自2017年来到环保站起,平时除了叠报纸、整理塑料瓶、打扫卫生之外,赵月英大部分时间都在一台别人捐赠的旧缝纫机上忙碌着。

    脚踩踏板,手压车线,随着缝衣针上下穿梭,“嗒嗒嗒”的声音在小屋内回响。工作台上放着五颜六色的布料,灰蓝色麻布、黄色包边、深绿色肩带……经过清洗消毒之后,赵月英就能通过缝纫机把它们改造成一个个美丽实用的环保袋。

    这些由旧衣裳、废布料改造而成的布袋,83岁的赵月英做一个大约需要2小时。近4年来,这样的环保布袋,她做了3000多个,并且只送不卖。“少用一个塑料袋,多给地球一份爱。”每将一个环保袋送给别人前,赵月英总要叮嘱一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用环保布袋代替塑料袋,她是打心眼里高兴。

    将废旧塑料袋消毒剪成条状后,再将塞满塑料袋的矿泉水瓶倒置在方形模具里……一个个漂亮的环保凳在环保站内另一位“候鸟”老年志愿者王金花的巧手下从无到有。

    一次偶然的机会,76岁的王金花接触到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在和志愿者们一起工作和相处的过程中,王金花不仅交到许多知心朋友,也越来越感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她深知,这是一项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和美化生活环境的举动。

    炎夏时,她会自掏腰包到菜市场买西瓜,供环保站的志愿者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游客消暑解渴。不仅积极为环保站环境改善提建议,还自费提供资金支持修建了遮阳棚。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垃圾分类行动,2019年,王金花开始拜访周边商户及居民,向大家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至今,她已带动10余名“候鸟”老人加入到环保工作中。

    除了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美兰区还建立了和平南爱心环保屋、和平南环保教育站、演丰环保教育站和万绿园环保教育站共5个环保教育站(点),秉承着宣传环保、坚持公益的初衷,不断促进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展开,推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各站(点)还经常组织各类环保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和市民游客来此参观和学习,将此作为教育和实践基地,真正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为建设美好海口、文明海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闻
   0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03版:自贸港·关注
   04版:要闻
   05版:民生
   06版:时评
   07版:垃圾分类靠大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
   08版:奋进·启航
   09版:国内
   10版:国内
   11版:国际
   12版:鏖战东京
环保教育站成垃圾分类“网红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