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副 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01版
要 闻

02版
要 闻

03版
深 度
 
标题导航
我们的文学根脉在海南
海南高校学子 清明纪念孔子
工美大师王国华 《雕刻艺术》出版
广西蒙山发现清代 永安州官河圳遗址
开封63项民俗活动 再现清明上河盛景
 

返回海口

返回新数字报

2017年4月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的文学根脉在海南
——“文学海军”的成功之道初探

    编者按

    16年前,他定居海口时,已近知天命之年;但他却没有听天由命,而是做起了“作家梦”。两年之后,他以“清秋子”为笔名在网上写作,写出了一部激荡人心的网络小说《我是北京地老鼠》,以此一举成名,并获得国家级荣誉,成为海南省网络文学事业的开创者。此后,清秋子又在传记文学、历史小说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成为“文学海军”的主力成员。最近,他受《海口日报》之邀,就“文学海军”的成功经验以及海南文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信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发。

    我从青年时代起,就梦想成为全国著名的作家,这个梦想,是我在49岁时定居海口以后才实现的。海南是我成为作家的地方,我将永远感激这片土地。

    □ 清秋子

    A

    “文学海军”得益于海南文化滋养

    我不仅喜欢海南的气候,也喜欢海南淳朴的人们,喜欢这里崇尚文化的氛围。在我起步创作的时候,我所在单位的同事们都非常支持我;在我获得成功以后,他们又为我感到高兴。我的妻子是海南三亚人,她很理解我创作的艰辛,给予我很多鼓励,我们的家庭其乐融融。所以说,就文学创作而言,海南是我的“福地”。

    我觉得,在热爱海南这一点上,我不比别人差。如果我仅仅喜欢海南的气候,而不是全面认同海南文化,那是不会选择定居在海口的。毋庸置疑,“文学海军”中有很多人都会有我这样的想法。

    自从“文学海军”这个概念提出后,有人似乎很不以为然,说“不写海算什么文学海军”,我倒不这样认为。著名的海南作家韩少功、蒋子丹,就没有专门写海南题材的长篇作品,但并不影响他们在海南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何为“文学海军”的认识,不能这样偏狭,不应该搞“地域题材决定论”。况且在“文学海军”的主力成员中,晓剑、张品成、杜光辉和我,都有海南题材的长篇小说出版。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我的小说《我是北京地老鼠》,是当代文学中仅有的一部反映了1994年海南房地产泡沫退潮过程的作品,是关于海南那段历史唯一的文学见证。这些事实,就是对上述质疑的最好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我们这些移居海南的作家,在这片热土上生活了10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0余年,即使是来得较晚的寒川子先生,也已在海口定居了6年之久。根据文化史研究的有关学说,移民在这期间,必然会发生以移居地为中心的文化认同。事实上也是这样,海南文化已成为我们创作的视角和精神依托,我们的创作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海的印记”。这样一群钟情于海南的“文学海军”,如果在文化上还不属于“海”,又能属于哪里呢?

    海口的自然环境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人文环境也非常好,生存压力比“北上广”小得多,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最好条件,也是吸引大批优秀作家南来的重要原因。我感觉在海口长期居住的“移民作家”,无不将海南视为第二故乡,这种感情是神圣的,不应该被忽视和抹煞,我们在海南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为海南省争了光,没有理由不予承认。

    “文学海军”所取得的享誉全国的成就,决不是无本之木,其根脉就在海南。海南的文化沃土滋养了我们,我们以丰硕的创作成果给予它回报,这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实。

    B

    “文学海军”以实力为海南争光

    我最近数了一数,“文学海军”当中,闻名全国的有突出贡献者(包括已调离海南的)竟然有20多人,我为此而感到高兴。

    我觉得,对于海南文学队伍的实力,我们不能妄自菲薄。目前有人对这一支强大的文学劲旅视而不见,面对海南文学硕果累累的实绩,还要说是“尚未成军”、“仅为愿景”、“言之过早”等等,这显然是意气用事之论,而非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长居海口的“文学海军”中,有 “朦胧诗”的先驱者王小妮、有“寻根文学”的开创者韩少功、有知青文学主将晓剑、有“先锋派小说”首倡者马原、有“新生代杂文家”的佼佼者伍立扬、有如今担任《诗刊》副主编的著名诗人李少君等,这个明星荟萃的海南作家谱系,简直就是一部“新时期文学史”的缩影。他们在海口长居,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活力,近年来写出了多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矗起了海南文学一座又一座新的高峰。面对这样一个实力雄厚的作家群体,怎么还能说是“文学海军尚未成军”呢?

    在历史系列小说“全国三大名家”中,有两位就长居在海口,即闻名全国的孙皓晖、寒川子,他们是“文学海军”的主力,其创作成果使海南文学大放异彩,风靡全国。

    在儿童文学方面,不仅有张品成、三三这样获奖颇丰的名家,还有名动京华、却在本岛默默无闻的海南80后女作家陈柳环。陈柳环是海南临高人,长居海口。她原在银行任职,业余创作儿童文学,2009年出版了系列童话小说《萝铃的魔力》(共7部),赢得全国小读者的衷心喜爱,累计销售220多万册,从而声名鹊起,很快就辞去工作专事创作。2011年,《中华读书报》和中国作协《文艺报》几乎同时以整版篇幅予以推介,称其为“魔女陈柳环”,轰动整个出版界和各大媒体。遗憾的是,这位海南本土作家令人惊叹的巨大成就,在本省文学界中却长期被冷落和忽略。

    此外,在科普创作方面,享誉全国的散文女作家安歌(本名张继芳),曾经是《海口晚报》记者、海南电视台编导。她于近年创作的《植物记(新疆篇)》和《植物记(海南篇)》,视角独特,在素有畅销书风向标之称的“豆瓣网”上引起热议,赢得了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誉。

    还有著名的科普作家刘荆洪,来自武汉,与我同龄。他长期在海口的高校任教,为青少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科普作品,其中《青少年科学未来丛书》共有9部,总计140万字,堪称科普著作的鸿篇巨制。

    在那些离开海南的作家中,还有一位名叫王庆辉的年轻人,他生于黑龙江,曾长居海口,在一家股份公司担任总经理。1997年,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钥匙》一经推出,便成为畅销全国的海南题材作品,为海南打出了一张非常体面的“文化名片”。在创造这一文学奇迹的时候,他年纪还不到30岁。可惜在今天的本省文学语境中,关于他的“传奇”却一个字也不见。

    经过对比,我感觉,除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少数城市以外,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一支实力如此雄厚、人数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家队伍。有这样一支为海南争光的作家队伍、怎么还能说是“命名为文学海军未免过早”呢?作家们创造了这么多的文学实绩,怎么还能说是“海口成为当代文学的重镇只是愿景”呢?

    我以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必然会对海南的文学盛况视而不见。

    在海口作家群的努力下,海南文学早已挟强劲之风“走出去”了,在全国读者中形成了很高的美誉度。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海口的作家已经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占有了极为辉煌的一席。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却不愿承认这一点?这样一笔可观的“正资产”,为什么非要加以否认,反而自叹不如人家呢?对此我很不理解。

    C

    海南文学亟待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

    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家的创作实绩,是海南文学界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人甚至说“文学没有评价标准”,因而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闻名全国的作家,在本地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反而越低,有的干脆就被隐没了,成了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红”。

    其实,在当今这个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要想搞清楚哪些作品最受读者欢迎、哪些作家得到了全国评论界和出版界的普遍肯定,一点也不困难。在当代信息条件下,真正的名家根本不可能被长期屏蔽。

    作家队伍的实绩,不是靠一两个人就可以“钦定”的,也不是由某团体来特许认定的,而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判断一个作家的实际成绩,有“百道网”、“豆瓣”、“开卷”这样的全国大型图书网站以数据作为证明,也有国家级奖项和文学名刊奖项作为证明。这些都是具有极高公正信誉和权威性的认定体系,而绝非某个名人“说你行你就行”的主观评判。

    现在的作家圈里有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有人将读者的需求一概视为“庸俗的市场需求”。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喜欢阅读好书,这是读者需求的主流方面。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在全国范围的读者中,必然拥有良好的口碑。而一些思想及技巧平庸、尚不成熟的作品,则必然遭到读者的冷遇,全国评论界和媒体也不会买账,名声当然是“过不了海”。

    一本文学书籍,如果没有真实意义上的读者,就不能算是书。一个作家,如果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出版自己的书,而一味依赖自费出版,就不能算是合格的作家。

    在我的观念里,其实并没有“外来作家”和“本土作家”之分,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个时代里,作家出生于何地决定不了什么。如果要划分,也只有“合格作家”和“不合格作家”的区别,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搞“逆淘汰”,以劣币驱逐良币。

    因此我主张,海南文学亟需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在三百六十行里,无论哪一行都提倡奖励先进、表扬优秀,但在省内某些文学领域,这个标准好像是颠倒过来的,每每是不成熟者、成绩平平者最容易获得奖赏,而一旦有了全国知名度,就好像得罪了什么人似的,这个现象很奇怪。

    文学不是艰深的学术,文学作品是要给广大读者看的。如果文学作品不合格,没有出版价值,那么即使利用公款、赞助款印成了书,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书。凭这样的“自费书”去参加评奖、列入成绩、取得会员资格、制造繁荣表象,从文学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在浪费公共资源做无用功。

    无独有偶,省内文学圈中除了“妄自菲薄”之外,还有一种恰好相反的倾向,就是“妄自尊大”。值得玩味的是,有人经常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人。比方,有的写作者依靠公款或自费出版,请熟人写了书评,参加了小范围评奖,得到名人一两句夸赞,似乎就成为著名作家了。这样的操作,虽然能够满足虚荣心,但绝不是赛场上真正的竞赛,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学意义。

    文学成就究竟如何,所依据的是实证、是公道,而绝不应该任人随意打扮。文学史的书写,也不可能被特定团体所垄断。在文学上的任何取巧,终将成为笑柄化为尘埃,留不下什么印记。这是以往文学史上很多经验教训证明了的。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海南作家都应该警惕这种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心态,要舍得下苦功夫,使自己具备一个合格作家的能力。

    D

    我曾为海南网络文学劈山开路

    我的创作,在“文学海军”中并不算特别突出,在此略做一点总结。我14年来的创作,在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网络文学创作。我于1993年上岛,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打工,后来离开了。由于对海南的自然气候很满意,我又于2001年返回并定居,在海口市落了户,买了房。定居后第三年即2003年,我在网上以长篇小说《我是北京地老鼠》而成名,成为当时得风气之先的网络小说作家。安徽出版集团很快就在网上找到我,出版了这部颇受网友追捧的小说。

    《我是北京地老鼠》以文学手法反映了“北漂”生活的艰辛,引起广大网友共鸣,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该文在2003年底即被台湾《联合报》注意到。由于当时网络文学刚刚兴起,很多读者不太了解情况,《联合报》就举办了一次“十大阅读实验样本的网络小说”普及活动,将我的这篇作品与中国网络小说的开山人物、台湾网络作家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并列,隆重向台湾读者介绍。可以说,我的网络小说创作是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面,为海南省的网络文学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篇小说同时也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肯定,在2006年出版当年,就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作品奖。这是一项国家级荣誉、亦即最有代表性的精品图书奖,是同时授给作者和出版社的。

    很遗憾的是,2014年曾有两篇涉及海南省网络文学发展的长篇综述,却没有关于我的只言片语,我的名字竟然被完全“清洗”掉了。当然,看到现在柳下挥这样的网络文学新秀,以年入千万元的业绩加盟了“文学海军”,我感到十分欣慰,文学就应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此后,我的创作逐渐转向传统写作,即“第二个浪潮”——传记文学,不仅获得了知名度,也取得了销售上的成功。其中《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爱恨倾城小团圆》迅速成为当年热销书。另外两部作品《国士——牟宜之传》、《百年心事——卢作孚传》也获得了历史学者的高度肯定,曾获新华社、新华网、凤凰卫视、凤凰网、百道网、《新周刊》、《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等各大媒体的密集推介。

    第三次浪潮,就是目前正处于创作过程中的长篇系列历史小说《汉家天下》。该书前两部出版后,连续登上“百道网”好书月榜和年榜、《南方都市报》好书月榜,还入选了全国出版界图书馆界阅读年会“全国图书馆推荐书目”初评结果。基于此,2016年12月,海口市委宣传部与河南文艺出版社在海口联合举办了《汉家天下》新书发布研讨会,给我以热情的支持和肯定。

    作家要以作品来说话,对这一点,我有充分清醒的认识。我的创作实绩,使我深刻体会到: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海南岛与全国是连成一片的,而不是一个封闭区域。只要你的创作达到了出版界认可的水平、受到全国读者的青睐,编辑们自然会从各种渠道找到你,乐于出版你的作品。这中间,不存在难以跨越的“文化海峡”。

    ■名家档案

    清秋子,独立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口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居海口。曾以揭示都市“鼠族”生活真相的网络小说而闻名全国,继之又在人物传记、历史小说创作上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有:《我是北京地老鼠》、《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国士——牟宜之传》、《百年心事——卢作孚传》、历史系列小说《汉家天下》等,均受到评论界和读者高度评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2002-200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hkwb
琼ICP备05001198号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深 度
   04版:要 闻
   05版:双创新闻
   06版:经 济
   07版:社 会
   08版:国 内
   09版:国 际
   10版:副 刊
   11版:体 育
   12版:教育周刊
我们的文学根脉在海南
海南高校学子 清明纪念孔子
工美大师王国华 《雕刻艺术》出版
广西蒙山发现清代 永安州官河圳遗址
开封63项民俗活动 再现清明上河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