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作品阳光岛

从历史和人文的视角寻找意象

——读何卫东散文有感


何卫东,笔名柏木。海南省作协、海口市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天涯》《椰城》等刊物。散文集《石头上的雨林会唱歌》入选2023年省作协出版资助篇目。


□唐雄

海南本土作家何卫东,之所以能引起文学圈的关注,缘于他在近年举办的各项文学征文中频频获奖。

何卫东擅长梳理海南古籍里的线索,找寻琼崖隐约的历史脉络,分析它们在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上的定位,试图从人类学、民族学的多角度,品读海南。他怀着虔诚的心,触摸“失落的文明”(郭小东语)留下的印痕,感受古代先贤、人文学者对古老民族的人文关怀,体会他们字里行间人性的光辉。

在散文《最后的黎族绣面文身》中,他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黎族绣面文身的过程:

“仪式静悄悄的,先用蘸上颜料的鸡毛末端,在她稚嫩的脸庞描绘出图案。她闭上眼睛,耳边传来拍针棒轻轻地敲打声,白藤尖锐的利刺刺破她的肌肤。她咬紧牙关,浑身一颤一颤,一丝丝刺痛感从脸部逐渐扩散……”然后,他笔锋一转,将黎族绣面文身的意义升华:“祖先纯粹的原始意识在她脸上显现,她将用自己青春的面颊,担负起传承民族传统的神圣使命。隐匿在南开大石壁上的斑驳的图像,宣示着三千年民族命运的轨迹,一点点地投射到她年轻的面颊。她变成传说,成为黎族的历史本身。”

何卫东的散文篇幅偏长,有大散文的雏形,较多地注入了海南历史地理和人文元素。在《黎族船形屋的文化意象》中,他不断尝试散文写作题材的宽度:

“在五指山之巅,我看见黎族祖先袍隆扣。他头绾大发鬃,下穿犊鼻裤,走下金碧辉煌的黎祖大殿;青铜色的蛙声在前引路,他跨过五指山五条河的源头,走向船形屋的三石灶火,走向被印纹陶罐锁住的风帆;悦耳的叮咚琴敲响了,走在他身边的歌神王妚大,像一只美丽的甘工鸟,唱响婉转嘹亮的水满调,歌唱大力神拱天射日,挑沙造岭,五指擎天……”

他还拓展小说写作,长篇小说《天涯峒主》获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七个一”征文优秀奖。他认为,写作就是探索,探索思想的宽度和广度,开阔视野,写自己想写,而不是写自己。